涓子是齊國人,喜歡服食養(yǎng)氣之術(shù),吸食日月精華。過了三百年,竟在齊國出現(xiàn),著《天人經(jīng)》四十八篇。
后來,涓子在荷澤釣魚,在鯉魚腹中得一符,于是隱居到宕山中,能呼風(fēng)吹雨。受學(xué)老子的《九仙法》。有詩贊曰:
涓老餌術(shù),享遐紀(jì)。
九仙既傳,三才乃理。
赤鯉投符,風(fēng)雨是使。
小主,這個(gè)章節(jié)后面還有哦,請,后面更精彩!
拊琴幽巖,高棲遐峙。
碭山今稱芒碭山,又稱“仙女峰”,該地區(qū)是一片澤國,薛湖、灤湖南繞,豐西澤、沛澤北環(huán),西邊是孟渚澤,東邊有沙澤、余澤,碭水、獲水、谷水、睢水、泡水等河流縱橫其間,芒碭山周邊全部是原始森林,郁郁蔥蔥,芒碭山也因此顯得更為清秀與峻拔。
《水經(jīng)注》記載:“山有梁孝王墓,或(獲)水又東,谷水注之。水上呈碭坡,坡中有香城,城在四水之中,承諸坡流散,為零水、澴水、清水也,即而成潭,謂之碭水?!?/p>
芒碭山因距離黃河較近,歷史上屢受其泛濫之害,黃河數(shù)次大決口,泥沙洶涌而下,最終將芒碭山周邊的河流湖泊連同芒碭古城淤積于地下。
羅平、瑆兒來到碭山后,按照蟲達(dá)的指點(diǎn),到了紫氣巖,這里乃劉邦斬蛇之后在芒碭山的隱身之處。
紫氣巖位于芒碭山主峰南坡,其名起于《史記·高祖本紀(jì)》:“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于是東游以厭(壓)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于芒碭山澤巖石之間?!?/p>
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p>
《水經(jīng)注》云:“(芒碭)山有紫氣巖,為漢高祖隱處?!?/p>
清光緒二十九年篡《永城縣志》載:“至今有洞,摩崖刊‘紫云洞’?!?/p>
據(jù)永城文史資料記載,晚清時(shí)有一位叫做呂永輝的永城人,他在游遍永城的各處山水景點(diǎn)之后,一時(shí)詩興大發(fā),揮筆寫下了八首詩,一詩一景,合稱《太丘八景》,因永城素有古太丘之稱,故太丘八景即永城八景。
八景題詩分別為《芒碭王氣》、《澮水春聲》、《隋堤煙柳》、《陳廟霜松》、《巴河夜月》、《酂臺曉晴》、《石崖滴翠》、《寶塔盤云》。
其中,《芒碭王氣》寫道:
巖端紫氣滿晴空,縹緲云龍?jiān)谕小?/p>
萬疊煙云余故國,雙輪日月照新豐。
掃除秦楚威猶壯,壓倒淮徐勢尚雄。
喜猶賢侯開絳帳,弦歌多士坐春風(fēng)。
紫氣巖歷來為芒碭山之名勝,吸引很多仁人志士來此懷古,留下了許多不朽詩篇。
唐代高適在游覽紫氣巖后寫道:“朝臨孟諸上,忽見芒碭間。赤帝終已矣,白云長不還。時(shí)清復(fù)何有,禾黍滿空山?!?/p>
明朝永城詩人張星在《碭山》中寫到:“高峰占紫氣,帝子此中分。”
喜歡逐鹿記之奇門遁甲請大家收藏:()逐鹿記之奇門遁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