煅造至煉器。
要分個高低難度,自然是煉器更甚,其涉及龐雜,所需掌握知識、技巧極多,更需無數(shù)次失敗,從中總結(jié)經(jīng)驗,培養(yǎng)手感。
可以說,每一個優(yōu)秀的煉器師,都是用錢堆出來的。
而鍛造與煉器,偏偏又是兩個緊密度很高的工作。
從最初材料成型,成胚,成為法器雛形,再到之后的銘刻,附魔,精煉等等。
這本就是個一體化的工作,真想做出精品中的精品,自然全程由一人操刀最好。
可煉器銘刻之時,需要精純氣感,故而,此道絕非有幾分蠻力便可。
對武者的修為,也有著不低要求,
煉器之道本就費(fèi)時費(fèi)力,又不能落下武道修為,時間本就不多,恨不得一分掰成兩分用。
又哪會再有精力與心情,去鉆研煅造技巧?
故而,煅造師與煉器師,很少有人兼之。
但別人不行,蘇瑾卻行,鐵匠晉升到后期,便是煉器之道,從此一點(diǎn),就更能證明煅造、煉器就是同一碼事。
這一點(diǎn),還真就和鑄體煅胚二境,與銘魂境對應(yīng)一般。
七十余斤落冕熔金鐵,蘇瑾打了整整五天,最終達(dá)成百煅品質(zhì),極為恐怖。
又以高超技巧打磨,每個細(xì)節(jié)皆有用心,他仿佛在做一件藝術(shù)品。
最終,一柄夸張重型武器,終于成品。
這柄禪杖其頂有常人頭顱大小,形似一枚怒放佛蓮,集厚重、精巧、圣潔、美觀為一體。
其尾如鐮月,如刀鋒,似彎刃,弧度森然,鋒利刺眼。
此纏杖,通體長二米有余,層層水紋堆疊,橙燦燦似朝陽氤氳,兼具劈斬與鈍擊之力,手感亦恰到好處,持在手中平衡性極高,竟無半點(diǎn)頭重腳輕之感。
且不用煉器,只當(dāng)做武器使用,已然是個大殺器!
若當(dāng)時在土峰寺內(nèi),大和尚用的是這柄恐怖禪杖,而非那苗條戒刀。
撞陣之時,說不得就要掀翻對面軍陣,最后能不能勝雖無定論,打個兩敗俱傷的概率,卻決計小不了。
這,就是裝備差距帶來的戰(zhàn)力鴻溝。
況且,這柄武器距離最終階段,可還差得遠(yuǎn)。
煉器的時刻,到了。
每種礦石的質(zhì)地都不同,延展性、硬度也都有區(qū)別。
但有一點(diǎn),大同小異。
乙階與乙階以上礦石,三十煅后,方能達(dá)到煉器級別,可銘刻一個附法效果。
六十煅,增加一個附法位。
九十煅再增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