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身體不斷向大腦傳出饑餓的信號,楊崢仍然保留著最后一絲理智,沒有選擇闖入張燈結彩的地主宅子中。
因為他知道,那些精致、美味的食物,根本不是為他這等賤民準備的,而是為與地主身份地位相等的其他地主老爺準備的。
至于像楊崢這等卑微的人……地主老爺寧愿將食物倒掉、寧愿將食物扔給家里的雞鴨吃,也不會給楊崢這等人吃。
可是為什么呢?
牽著牛、站在地主家大門外挺遠的楊崢感受著地主家里的管家、下人投來的鄙夷眼神,內心刺痛。
父親告訴過他,勤勞便可以吃飽飯,楊崢也認可這個道理,一直都以為,自己只要努力敢做、只要足夠勤勞就可以填飽自己的肚子,可是……
為什么那些地主老爺明明什么都不用干,卻可以錦衣玉食,就連地主家里的下人,都可以用鄙夷的眼神看著自己呢?
年近三十,自尊心極強的楊崢在地主的家門外駐足許久,只覺自己卑微的如同螻蟻一般。
他在十幾歲的時候見過地主家里的少爺,那少爺除了皮膚白凈些之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幾乎無一是處,宛若廢人一般。
然而,這樣一個無一是處的人物,卻可以衣食無憂,反觀自己,衣服穿的是打著補丁的衣服,吃的是難以下咽的糠粉、糠麩。
兩相對比之下,楊崢深深的感受到了這個世界的參差。
同樣的年紀,同樣的性別,地主家的少爺只因為生在地主家便可以一輩子錦衣玉食,反觀自己,因為生在貧民之家,便一輩子都要餓著肚子……
或許別人會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可楊崢卻覺得,這世界不該是這樣的。
付出勞動,付出汗水的人,應該比那些坐享其成的人得到更多的收獲。
然而,這也只是楊崢不切實際的幻想罷了。
回過神來的他再次看了一眼張燈結彩的地主家門,而后將牛歸還,回到了自己四處漏風的家中。
回到家里,楊崢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問自己的父親:“爹,俺們明明那么努力的為地主老爺放牛,為什么連飯都吃不飽呢?”
聽到這個問題的楊父沉默許久,沒有回答楊崢。
而事實上,楊崢心里也早已有了答案。
他們之所以連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飽,不是因為不夠努力、更不是因為寒災,而是有些人拿的太多太多了。
涼州貧瘠、苦寒,可以耕種的土地本來就少,再加上世家、地主的兼并,這導致了絕大多數的涼州百姓自身都是沒有土地的,大多數百姓都是地主家的佃農。
就算一些有幾畝薄田的百姓,也要承受來自于朝廷、官府的剝削。
若是在太平年景百姓還能勉強吃飽,可隨著寒災的席卷,原本抗風險能力便弱的自耕農,立即便會破產,要么舉債度日,要么將土地賣給地主淪為地主家里的佃農。
楊崢的爺爺當年便是因為一場天災而失去自家的土地的,此后便只能為地主放牛,依靠著地主的施舍茍活……
從某個方面來說,楊崢這一家子算是幸運的,因為他爺爺早早的開始給地主放牛,他和他的父親也得到了這份放牛的工作,所以在寒災席卷青州的時候,他們家仍然能夠勉強果腹,不至于餓死。
反觀涼州的其他百姓,自寒災降臨之后,連給地主放牛的機會都沒有,要么淪為流民,要么直接啃樹皮,最后活生生的餓死……
“孩子。”
楊父摸了摸楊崢的腦袋,就好像小時候對他言傳身教一般:“別想那么多了,眼下俺們該考慮的,是怎么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