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歸宿是故鄉
以前,漢高祖劉邦跑路的時候,喜歡把女兒啦,兒子啦,老婆啦胡亂丟,且丟的到處都是。
這一支大漢人似乎也繼承了劉邦的這個習慣。
昨夜跑出來的人其實不算少,羊車至少幾十輛,按照一輛羊車上乘坐五人計算,也跑出來了好幾百人。
如果慢慢的跑的話,那些膘肥體壯的羊至少能把他們送到下一站的射陽城,以他們的身家,在那座城里自然可以活下來。
問題出在他們在沒命的跑,這樣跑的結果,就是把拉車的羊給活活累死了。
羊累死了,就沒有拉車的牲口,只能步行,云策剛剛看了從樓閣那里得來的輿圖,平遠城到下一站射陽城,中間有九百里的距離。
不是所有人都能步行九百里的,尤其對富貴人家來說,沒吃,沒喝的走到處是毒蟲跟野獸的六百里荒地,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總是要取舍的,這一點上人跟狼的習性很相似。
每個人的看重點不一樣,看重養育恩情的會把孩子丟掉,看重血肉情感的會把老人丟掉,夫妻恩重的會把其它親眷丟掉,至于那些看重實力,想從這場噩夢旅行中活下來的人,則會把拖后腿的丟掉。
這是云策看到累死在路上的大角羊后的:生命的歸宿是故鄉
非宰殺而死的羊是不能吃的,這并非出自什么宗教原因,而是一個西北漢子對羊肉質量執著的愛。
沒有放血死掉的羊,就是一堆臭肉,沒有任何食用價值。
看到倒斃的大角羊,云策多少有些想不通,他不吃死羊肉,那些匆忙逃離平遠城的人難道說也有這個習慣?
要知道,此去射陽城九百里,這里日頭長,就算羊車極限可以日行兩百里,也需要五天時間才能抵達。
云策回頭看看羊車上的羊肉殼子,覺得剩余的羊肉可以給他們兩個提供足夠的行軍物資。
娥姬趕著羊車慢悠悠的在古道上行駛,云策則如饑似渴的看著從平遠城公廨中拿回來的各種帛書。
能寫在帛書上的東西,一般都是重要消息,大多數為大漢朝的政令,從這些帛書中,云策發現,如今的這支大漢朝,遵循的依舊是三公九卿制度,有多份帛書給平遠城相應的部門,下級對直屬上級負責,下級的反饋最高可以抵達九卿,再由九卿轉給丞相。
與丞相共同列為三公的還有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糾錯的責任,太尉看似是軍中最高首腦,實際上卻不掌軍權,他是皇帝的最高軍事顧問,真正掌握天下兵馬的是皇帝本人,替皇帝管理兵事的是九卿中的衛尉與郎中令。
弄清楚了大致的官府結構后,云策終于明白了一件事,大漢朝五成以上的軍隊不是在都城長安,便是在陪都洛陽,剩余的軍卒稱為郡兵,由地方長官節制。
這是標準的封建王朝特色——強干弱枝政策,事實上,即便是地球上的大漢,使用的也是這一套,且使用了好幾千年之久。
羊車晃晃悠悠的行駛在荒原,此刻云策的心也跟這荒原一樣荒涼,從帛書上的時間紀念來看,這支大漢使用這套過時的三公九卿制度,已經長達兩千年了,至于更加久遠的以前,帛書上并無片言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