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鴻運也并未放棄,因為這是他能想到的唯一解法。
說干就干。
李鴻運再度開始試煉,而在看到齊王的第一時間,他的腦海中閃過了將時間線向前推移的想法。
果然,整個試煉幻境開始變化起來,真的不斷倒退,回到了梁高祖在晉陽起兵時的狀態。
而齊王的年齡自然也進一步退化,變成了一個只有十四五歲的少年。
這么小的年紀,做很多事情都會很麻煩。
行軍打仗不太可能,他的身體素質差得太遠,上戰場拼殺是在送,指揮的話也沒人聽他的。
唯一的出路,就是出謀劃策。
但出謀劃策也很有可能被人忽視,認為孩童戲言,甚至有可能聽都不會聽。
而李鴻運想到的辦法,相當的簡單粗暴高效:抄!
他要抄史料中梁高祖和秦王的辦法,先他們一步提出各項建議。
如此一來,梁高祖和秦王就會發現這位十四五歲的少年見識過人,而且最重要的是,每次都跟他們想到一塊去了。
到時候李鴻運在稍微拍一拍這兩人的馬屁,久而久之,他的意見就會被重視,這將為他之后采取的一系列行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于晉陽起兵,史料的記載有矛盾。
一部分史料將起兵的主要人物記載為梁高祖,認為梁高祖早就有造反的想法,并按部就班地實施了;而另一部分史料則記載為秦王,認為梁高祖猶豫不決,是秦王再三苦勸,梁高祖才最終下定決心。
具體情況也很難說得清了,但對李鴻運而言,問題也不大。
這兩種說法很可能并不矛盾。
首先能夠確定一點,梁高祖本身必然是有起兵想法的。前朝已經風雨飄搖、動亂四起,他又不傻,沒必要繼續抱著前朝忠臣的牌坊給前朝殉葬。
自己起兵做皇帝不香嗎?
但他當時是最高領導者,起兵謀反這么大的事情,肯定是要權衡各方面的情況之后才能作出決定,以穩妥為上。
所以在外人看來,或許就會表現為猶豫不決。
而秦王作為一個剛剛十八歲、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心氣很高,結交豪杰培養勢力的行為是母庸置疑的。他苦勸梁高祖起兵,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李鴻運認為,此事還是梁高祖作為主導,并最終拍板決定。但由于他不太確定自己的號召力和實力,也不太確定當時的前景,而且由于身居高位所以能比秦王看到更多不利因素,所以過程中表現出猶豫和遲疑。
而秦王在晉陽起兵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是不容置疑的。
于是,李鴻運苦思冥想一番之后,還是決定先把突破口放在秦王身上。
第一步,就是在秦王勸梁高祖起兵的這個過程中出謀劃策,發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