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進展不順利,但沒關系,李鴻運還可以再來。
第二次他成功避開了劉武周軍隊的眼線,奇襲馬邑,讓劉武周大驚失色,趕忙留派尉遲敬德帶領騎兵火速回援。
結果路上正好闖入李鴻運設下的埋伏圈,一番激戰之后,尉遲敬德大敗。
眼見大軍后勤有被徹底截斷的風險,劉武周只好留宋金剛斷后,自己則先一步返回。
李鴻運率軍與劉武周激戰,而此時晉陽、榆次的諸將看到對峙的敵人后撤也果斷出擊。
只是這些將領跟秦王比顯然還是差遠了。
秦王能夠抓住宋金剛后撤的時機一日八戰、兩日不進食、三日不解甲,狂追數百里,將宋金剛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但這些將領明顯沒有秦王的決斷力,只能勉強咬在宋金剛的大軍后面。
當然李鴻運也不強求他們的進兵速度,反而還告戒過他們不要冒進。
因為這些將領可沒有秦王的本事,萬一被宋金剛埋伏就遭了。
所以雙方一路糾纏,而李鴻運則是突然南下,在樓煩阻截住了劉武周和宋金剛的大軍。
此戰,李鴻運騎著戰馬在前線指揮戰斗,箭無虛發,梁軍士氣大振,在集合了優勢兵力之后,將劉武周、宋金剛徹底擊潰。
兩人帶著殘兵向北逃亡,自認為也守不住馬邑,于是又向突厥人的方向逃亡。
突厥派出一支騎兵接應,李鴻運果斷率軍莽了上去將之擊潰,并收降了這支突厥騎兵,將他們收編入自己的大軍中。
尉遲敬德眼見大勢已去,在李鴻運的勸說下,也終于前來投靠。
梁朝的北方徹底平定,晉陽這個大本營也被牢牢地掌握在梁朝的手中。
在歷史上,晉陽的梁軍本就在人數和后勤上占據優勢,又是梁朝的起兵之地,根本沒道理這么輕易地丟失。
但齊王的瞎搞和后續支援的將領作戰不力,差點將梁朝逼入絕境,最后還是要靠秦王力挽狂瀾。
而在這個時間線中,李鴻運扮演的齊王用優勢兵力打贏了本就該打贏的順風仗。
此戰之后,李鴻運派人創作了《齊王破陣樂》,用以宣揚自己運籌帷幄、大破敵軍的英姿。
雖然有點強行吧,但他畢竟也打贏了薛舉,又打贏了劉武周宋金剛,接連為梁朝平定兩個方向的大敵。
而秦王東出洛陽與王世充的幾次摩擦,由于兵力并不占據優勢,所以沒有占到太多的便宜。
等到李鴻運扮演的齊王返回長安之后,軍力大盛、自我感覺良好的梁高祖,也終于下定決心要集合重兵去東出洛陽討伐王世充,去迎戰平定天下的最后兩個大敵。
只不過在主將的人選上,還是發生了一些懸念。
此時秦王與齊王的功勞都十分過硬,都具備指揮這場大戰的能力,如何抉擇,確實讓梁高祖有些頭疼。
但最終,他還是選擇了齊王。
這顯然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從晉陽起兵開始,齊王就如同神算一樣,基本上算出了梁軍的每一步動向。與梁高祖對話時的戰略規劃,更是如同隆中對一樣,展現出超越了時代的戰略規劃能力。
當然了,這種戰略規劃能力其實是假的,是在照搬史料,但梁高祖并不知道。
所以在梁高祖眼中,齊王是一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