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強大的超級氫彈,正以每秒消耗400萬噸物質的驚人數字向外輻射光和熱。
這顆發出金色光芒的中等大小恒星運行在獵戶座懸臂外側距離銀心26萬光年處環繞銀河系中心旋轉,銀河系中心隱藏著星系霸主,質量達到400萬倍太陽的巨大黑洞,據觀測銀河系中至少有1000億顆恒星及恒星系統,空間內散布著大片星云及大量星際塵埃等物質。
太陽核心溫度達到上千萬攝氏度,傳導到表面仍然接近6000攝氏度。
主要以光和熱向外輻射能量,另以太陽風形式展示太陽的威力,太陽風主要成分是帶電離子流,一切接近太陽的存在如果沒有防護措施或是動力系統,不是被太陽風吹散就是被吹走,所以建在距離太陽表面1000萬公里環日軌道的簡化版戴森球太陽能采集系統也不例外。
朝向太陽的集熱器表層由厚度1毫米的石墨烯建造而成,組成石墨烯的碳元素以晶體方式排列類似于金剛石,強大的分子健保證了由此建造的太陽能集熱裝置同樣也是強大可靠能夠經受太陽風的考驗,缺點就是大面積的受熱面像風箏會在太陽風吹拂下會越來越遠離太陽,為了保持運行軌道始終處于距離太陽表面1000萬公里,需要對其不定期進行調姿移軌,這就要求安裝移軌動力系統,而動力燃料依靠維護太空站定期進行補給,所以這也是"彈丸星"號太空站失蹤后必須要調集原本維護太陽系中繼微波星際傳輸系統的"水管工"號太空站的重要原因。
動力燃料很大程度依賴聯邦礦業集團采自氣態行星或是甲烷類矮行星的油氣資源,這也是戰略型生化機甲以及目前在瑪雅大陸生命科學開發署正在培育的"原蛇"生化機器人的研制初衷。
每套簡化版戴森球太陽能采集系統集熱裝置中還包括大規模智能集成系統,通訊系統及能源供給系統。
從太空中觀察整個簡化版戴森球太陽能采集系統就像一片正方形的巨大芭蕉葉,其上葉脈葉柄一應俱全。
巨大的芭蕉葉環繞著太陽運行,均衡分布在芭蕉葉上的葉脈正是集流裝置,將太陽能采集裝置收集到的由熱電子發射效應產生的微細電流引導至換能系統轉化為微波能,葉柄上分布著調姿移軌的動力裝置,大規模智能集成系統以及微波能發射單元。
以上這些輔助系統全處于背陰面,空間輻射及太陽風幾乎被擋在了太陽能集熱裝置背后,巨大的正方形芭蕉葉上總計有100個太陽能集熱裝置,都是長寬1000公里,由石墨烯薄膜與金屬敷層構成,互相之間留出寬度100公里的縫隙為太陽風留下通道,從而降低調姿移軌動力系統的啟動頻率盡可能節省動力燃料,集熱裝置由高強度碳納米管制成的聯接與導流系統牢牢固定為一體,巨大的芭蕉扇就這樣產生了。
仔細看,這把巨大的芭蕉扇上不時射出一道強大的淡藍色光柱,正是太陽能集熱裝置將集流換能系統轉換的微波能量束發射向1000萬公里處的微波星際傳輸衛星,另有微弱的淡藍色光焰偶爾亮起,那是調姿移軌動力系統在大規模智能系統控制下進行軌道修正。
……
李辰洋一行乘坐的專屬航天機正在接近這把太空中的巨大芭蕉扇,有點像銀色的子彈射向遮住太陽的這片樹葉。
〃抵達簡化版戴森球太陽能采集系統1號集熱器,距離100公里,處于陰影區,空間輻射及太陽風處于安全范圍不需要開啟航天機磁力盾〃
走出一體式座艙,智能語音系統傳來了系統檢測通報。
坐進智能辦公桌旁的磁懸浮座椅,看了眼前方10米處懸浮轉動的簡化版戴森球太陽能采集系統3d全息影像。
〃接通全艙室廣播〃
〃好的,請稍等〃
〃航天機全艙室廣播已經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