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的猜想是,三名受害者都有相似的長相特征。
按照以往經驗來看,殺有相似特征的連環殺手,往往出于移情的動機。
表現出來就是,兇手可能認為受害者象征了某個自己痛恨或害怕的群體或個人。
sharen,就被兇手視為一種心理代償方式,通過傷害這些“象征”,試圖緩解自己的痛苦,甚至重建掌控感。
雖然真相不一定就是這個sharen動機,但是這么把三具尸體擺在公共場合,頗有“示眾”、“炫耀”意味。
要說兇手對這些受害者沒有恨意,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那如果兇手對這些受害者有恨意,又如何在處理尸體過程中如此克制情緒,沒有留下任何破綻?
sharen這件事本身,就是理性和感性的悖論。
sharen不是一個普通的選擇,要背叛社會規則、要違背道德、要無視對方的生命……
無論多么理性克制,這些行為的本質都是情緒化的延伸,因為連環sharen,就是一個發泄自己痛苦的極端方式。
移情性sharen通常是情緒化的延伸,受害者的某些特質觸發了兇手的仇恨或痛苦。
可這個人,面對受害者時居然還能這么克制。
舒良策又調出尸檢報告,空中浮現光屏,手指在三具尸體的數據間滑動。
沒有過度情緒的傷害痕跡。
沒有凌虐。
沒有肢解。
甚至連反抗的痕跡都極其微弱。
精準、冰冷、無情。
這樣看,似乎和移情sharen不太像。
那會不會是……
這個作案人天生就邏輯縝密,或者對方的目的并不在蓄意傷害發泄情緒,而是將發泄的方式包裝成,將這些受害者做成“裝置藝術”?
剛剛分叉出來的懷疑,又被修正回去。
舒良策感覺自己蹲著時間久了,腿有點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