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堂堂文風燦爛的魏國諸郡只敢在每次科考時請出一尊文寶測文氣。
一測完急忙重兵押護再送回原主或是郡庫。
這么些沾惹文氣因而奇異的物件兒不僅不能“招搖過市”還需日夜堅守以防被盜,可謂是千日防盜啊。
哎,魏國的文寶被楚國那些財大氣粗的公侯巨賈們惦記多年了。
每逢文寶失竊案,用腳拇指都能想到又是楚國哪位不缺錢的大財主下暗紅了。
既然文寶這般燙手,為嘛那些文壇名宿還要孜孜不倦地溫養呢,以求在那靈光一瞬間“養”出個dama煩呢?
是否為文壇大儒不是自己個叫的,是別人稱呼的,是能否溫養出一件文寶來證明的。
對一件文寶的真偽辨別,沒有比身懷文氣的文士更能辨識得了。
身負真才學的大儒手中溫養的文寶往往帶有驅穢清正、蕩邪消煞、耳清目明、清腦醒智的奇效。
文寶是魏國那些大族珍之藏之的寶物,萬幸得一件便是鎮族興家的族寶。
與魏國文脈傳承有序且璀璨如星的文壇比起來,楚國的文壇簡直就是大漠,不能說是寸草不生,只能一句自娛自樂來形容。
這么多年來,注重文事的公侯巨賈們利用從不能說的渠道得來的文寶“催生”一批批可造之材。
雖與文風鼎盛的魏國比起來是難登大雅之堂,但在荒漠里這些好苗子已經稱得上是人中龍鳳了。
但文寶一說從來沒有得到魏國官家的承認。
在官家嘴中,文寶永遠是大儒的心愛之物,不得明碼標價,不得交易,否則以罪論處。
但若是有人將文寶獻給官家,一個御賜文獻郎的賜舉子出身功名跑不了。
但話又說回來,傻子才獻寶呢。
藏在家里自用不香嘛?
萬一家中子弟在文寶的熏陶下開智聰慧,才思敏捷,文采飛揚,再到平京考個進士回家,那還不“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啊。
放心,但凡是個魏人都有這份改命的覺悟。
這種惡劣的環境下,楚國人想要一件文寶,就只能走一條路:搶盜。
本小章還未完,請后面精彩內容!
。。。
閑話少說,回歸正文。
話說那楚國外使明達公為嘛暗戳戳地盯上弘文館的“門神”頭頭張都衛,那是因為張都衛手上有件半文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