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隊驍勇都悍卒唰地跑上前,持槍張弩將差些拐路的壯漢圍攔。
“誒誒,軍爺,軍爺,恕罪啊,小的這才剛出攤兒,還未開張呢,通融通融。”
只見肩挑蒸籠未落地的漢子微微躬身點頭哈腰諂媚著臉皮討饒。
把遠處街角半露的腦袋們好一陣唏噓,挨千刀的兵匪連沿街討生活的貨郎都不放過,看在眼里,罵在心里,對視一番再齊齊暗罵,心里更加爽利。
不愧是京都人士,這頂風瞅熱鬧的勁兒比夜里攮媳婦兒的勁兒好要攢勁兒咧。
這般動兵刃的軍事擱麻子老家,那鎮子上溜達的閑人早他娘的恨不得四條腿兒的往家里藏,哪有狗膽藏在巷口街角瞅那熱鬧。
大魏京城百姓不一樣,心氣兒高。
張口閉口某某親戚是甚官幾品掌甚衙門中事,萬一惱則個說不得惹身臊。
說來這大魏民風迥異啊,京城百姓喜歡攀比家世聊親戚仕途青云直上,西北百姓不服就干,西南百姓聚寨而居,不服的話往往是約斗,江南諸州縣百姓喜歡談商訴訟打官司,個個化身魏律典史,甚是熟悉律法卻喜知法犯法。
再加江南民富,魚米之鄉,讀書人要比其他郡州多上幾倍還多,免稅的田地多了,為了貼補稅額虧空自然將商稅提上來了。
且小小一個縣制衙門除了正印縣君外,縣丞,主簿,縣尉,一應俱全,倒是比西南西北諸郡多了縣丞和主簿,多出來的位置當然是就地安置那些素有文名的讀書人咯。
當然人多了競爭便跟著大,競爭大了氣性就大。
江南莘莘學子主打一個字:不服!
但凡本郡學正有個污點假學的,紛紛口誅筆伐,外加諷詩嘲詞,非得令你名聲狼藉不可。
故而江南諸郡其學正的文名是實打實的,不然還真坐不住這燙屁股的位子。
閑話扯回,再言正文。
話說那賣包子的壯漢雖低眉討饒,但素喜觀察微表情的麻子也察覺出幾分異樣來。
這腌臜大漢身架魁梧,虎背熊腰,端是熊壯,個頭僅僅矮了大志半個頭,不似那賣包子的貨郎倒似那剪徑劫掠的攔路虎呢。
嘴里討饒,諂媚嬉笑間卻是冷光深藏。
好一只笑面虎,還是假笑。
幾日來,連街口躺墻根兒曬暖的乞丐都知道京兆府有大行動,等閑人事要避著。
怎么地?這位壯士可是有依憑背景,敢打皇城衛眼前兒過?
疑心一起,便再也滅不掉了,越瞅越心定,此子怕是有故事。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