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部宗貞一路向京都逃竄,沿途路過數座城池,其中不乏有海部家的家臣、屬下。
海部宗貞親自到此,又見到海部宗貞狼狽的模樣,各城的守將都很震驚。
得知奉軍馬上就到,又是強弩之末,便紛紛表示愿意誓死守衛城池。
武士階級對于效忠的主君乃是死忠,但不代表他們是傻子。
其中不乏有通過海部宗貞狼狽的狀態,判斷出事情緣由的,在海部宗貞走后棄城而逃。
這些聰明人算是暫時撿回了一條小命,而其他人可就慘了。
奉軍在下關城外修整三日后,向更北邊開拔。
三日休整,對于剛剛經歷了一場空前血戰的奉軍將士而言,不過是短暫喘息。
但李徹的中軍大纛再次高高擎起,奉軍戰士們望著大纛,瞬間滿血復活。
沒有冗長的誓師,沒有激昂的演說,早已整裝待發的奉軍各部開出大營,沿著通往京都的官道進發。
第一座擋在路上的小城,名為山陽城。
城垣低矮,守軍不過幾百余老弱,加上臨時征召的農夫,勉強湊出兩三千人。
當奉軍那遮天蔽日的旌旗出現在地平線上,沉重如雷的行軍腳步聲越來越近,山陽城頭已是一片絕望的死寂。
守城的城主是一個年邁的武士,也是海部家死忠。
他命令屬下在城頭升起戰旗,聲嘶力竭地鼓舞士氣,宣稱援軍已在路上,奉軍已是強弩之末
然而話音未落,幾道轟鳴聲劃過天穹。
奉軍前鋒甚至沒有扎營,數十門輕型火炮被迅速推至陣前,對準那單薄的城門和女墻狂轟濫炸。
堅固的下關城尚且被犁為平地,何況這小小的山陽?
僅僅一輪齊射,城門樓便轟然垮塌半邊,一段城墻直接崩裂。
硝煙彌漫中,奉軍的刀盾手和長矛手,如同黑色的潮水毫無阻礙地涌入了城中。
守軍早被嚇破了膽,奉軍遇到的抵抗微乎其微,唯有零星的武士吼叫著沖上來,瞬間便被淹沒在洪流中,連一絲漣漪都未能泛起。
老邁武士人都傻了。
海部大人不是說,奉軍已經是輕弩之末、疲憊之師了嗎?
更多的人被那毀天滅地的炮火嚇破了膽,丟下武器,哭喊著四散奔逃。
然而,他們無處可逃。
李徹的王旗在城外緩緩移動,他本人甚至沒有親臨城下指揮,而是徑直帶著大部隊從城旁邊過去了。
他的命令早已下達至每一個師、團、營,直至此刻也沒有取消:
“此戰,不留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