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引爆的溫壓效應迅速在封閉艙室內形成了持續的超壓環境,艙內的23名操作人員無法承受劇烈的沖擊,造成致命傷害,肺臟被震碎,戰情中心陷入完全混亂。
第三枚導彈擊中燃油艙,致使重油與鋁基燃燒劑發生劇烈反應,泄漏的燃油與燃燒劑在海面上形成了巨大火環,直徑達到150米。
海面上的火焰與煙霧迅速蔓延,造成了徹底的災難性后果,進一步壓垮了“開羅”號的戰斗力。
在短短數分鐘內,gti護衛艦的精準突防戰術成功摧毀了兩艘敵方主力艦艇,使得戰局發生了決定性轉變。
通過電磁欺騙、動能壓制和結構破壞的精密配合,敵艦的防御體系幾乎沒有任何反應的時間,戰斗結果已然注定。
當爆炸產生的蘑菇云升至600米高空時,“贛州“號艦載計算機已收到導彈傳回的最后畫面:12個目標光點全部熄滅,熱成像顯示海面只剩下扭曲的金屬殘骸與沸騰的海水。
此次打擊創造了現代海戰史上最快多目標摧毀記錄——從導彈發射到目標喪失戰斗力僅耗時3分44秒,標志著中國海軍正式進入量子化超視距打擊時代。
當第一波登陸艇距海岸線僅剩20海里時,055型驅逐艦“咸陽“艦的128個垂直發射單元液壓鎖同時解除,鈦合金井蓋在艦體上依次以003秒的間隔精準開啟,機械韻律仿佛死神的電子琴鍵輕輕敲響,發出冷酷的節奏。
艦載超算系統“河圖-7”迅速解析戰場數據,依托量子通信網絡與其他艦艇、戰術平臺進行無縫協同,瞬間將導彈群分為12個智能攻擊集群,每個波次配備了獨特的毀滅劇本,所有操作均在毫秒級時間內完成。
第一波集群(攻擊登陸艇群)
第一個集群由24枚鷹擊-22導彈組成,它們瞄準靠近海岸線的登陸艇群。
這些導彈利用目標識別算法,在接近時通過彈道調整與鎖定進行精準攻擊。
每枚導彈上配備了復合破片戰斗部,能夠通過高精度打擊對登陸艇進行點對點摧毀,確保每一艘目標都會被擊沉或徹底毀壞。
第二波集群(反制對空威脅)
第二個集群由16枚“長劍-10”超音速導彈組成,專門針對海上空域的敵方制空平臺展開打擊。導彈在發射后立即進入高空,采用“滑翔+俯沖”戰術,突破哈夫克的防空網。精準調整的飛行軌跡確保其在接近目標時能夠高速低空穿透,突防哈夫克艦載防空系統,撕裂哈夫克反應陣線,摧毀其他哈夫克艦隊的指揮和控制能力。
第三波集群(反雷達壓制)
這波集群由16枚“神劍-3”電磁波反射導彈組成,專門針對敵方的預警雷達系統。導彈以隱身模式飛行,保持低空姿態并釋放電子干擾,使得敵方雷達無法鎖定真實目標。在抵達目標區域后,導彈釋放強烈的電磁脈沖,癱瘓敵方所有雷達設備,削弱對海面與空中的探測能力,為后續攻擊鋪平道路。
第四波集群(制導反艦攻擊)
緊接著,由12枚“海龍-15”重型反艦導彈組成的集群開始發射。這些導彈以精準制導模式鎖定敵艦,采用了融合紅外與雷達尋標器的先進追蹤系統,能夠快速適應環境變化,準確擊中海面上的敵方主力艦。每枚導彈裝載了高爆戰斗部,能在短時間內對敵艦造成毀滅性打擊,確保敵艦在首波攻擊后基本喪失戰斗力。
第五波集群(反潛打擊)
這一集群由6枚“海獵-8”反潛導彈組成,專門用于打擊哈夫克潛艇。通過量子通信系統與“海鷂”水面探測無人機的實時數據對接,導彈精準鎖定潛艇潛航路徑。反潛導彈具備極高的海水穿透能力,發射后自動調整速度和彈道,能夠在目標區域下潛至最大深度,通過水中震動和聲吶系統確認目標后精準爆破。
第六波集群(海上機動平臺攻擊)
這波集群包含4枚“天際-8”高超音速反艦導彈,專門針對敵方海上機動平臺與指揮艦進行打擊。這些導彈具備超音速突防能力,在接近目標時能夠突破敵艦的最先進反導防御系統。通過先進的制導技術與動態彈道,確保攻擊目標在短時間內遭受致命打擊,迅速摧毀敵方指揮控制與反擊能力。
第七波集群(地面目標摧毀)
為了支援岸上作戰,7個導彈群中的第七波由8枚“風暴-12”地對海攻擊導彈組成。這些導彈專門瞄準哈夫克海岸陣地與重型火力支援平臺。每枚導彈的戰斗部采用反堡壘設計,能夠穿透重型防御工事,直接摧毀敵方的指揮中心、火炮陣地和海防設施。
第八波集群(反彈道導彈系統攻擊)
該集群包含12枚“天箭-5”導彈,專門針對敵方可能反擊的彈道導彈系統。每枚導彈都配備了先進的高反射雷達和戰術機動算法,能夠快速鎖定并追蹤哈夫克反擊時發射的彈道導彈軌跡。通過超高速碰撞及極強的動能打擊能力,直接摧毀敵方的導彈發射平臺與其發射器。
第九波集群(指揮與通信節點壓制)
9個集群中,專門為指揮和通信節點破壞的導彈組,包含10枚“幽靈-9”通信干擾導彈。它們會對敵方重要的通信與指揮平臺實施徹底壓制,釋放強力的信號干擾與電子攻擊,導致敵方艦隊與陸上指揮系統的通信中斷,癱瘓敵方的指揮鏈路,令其無法進行有效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