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將來還打算專門請先生教兵將們讀些圣賢書,光會打打殺殺不成,多聽一些圣賢教誨,到了戰場之上肯定能多殺幾個敵人。”
看到諸位大臣又是滿臉的疑惑,洪濤干脆也不等他們出言詢問了,先開口定性吧。你們不是啥事都喜歡往圣賢書上靠嗎,成,那咱就一起靠,看誰敢說不好。
自古以來,漢人并不畏戰,也不怕死,之所以總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襲擾,還被搶了大統位置,除了缺少馬匹之外,最關鍵的問題不是身體,而是利益。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后面更精彩!
游牧民族的生活環境和文化,使得他們的日常活動就和行軍作戰差不多。南下與漢人作戰不光不是苦活兒,還能搶到不少貴重物品,所以積極性比較高。
漢人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視當兵為低賤,家里但凡有口吃喝就不愿意從軍。而打贏打輸與士兵們沒太大關系,北面更沒啥可搶的,從骨子里沒有作戰的意愿。
以洪濤在宋朝的經驗,只要能給士兵們吃飽、穿暖,他們就有可能為了將領出力。再能給足了工資,他們就愿意為朝廷冒生命風險。
如果在吃飽穿暖和足額工資之外,還能讓他們得到社會地位并蒙蔭后代,士兵們就會心甘情愿的為國捐軀。即便明知道不敵,也會高喊著二十年之后還是一條好漢與敵人死戰到底。
打造一支強兵就這么簡單嗎?沒錯,就這么簡單。可是歷代朝廷為什么都不這么干呢?是古代皇帝和官員們的腦子都缺點啥嗎?
以洪濤的經驗判斷,古代皇帝和官員們一點都不傻。自己懂的他們幾乎都懂,之所以沒有這么去做,原因只有一個,生產力水平太低,不足以支撐他們的想法。
在傳統觀念中武人是粗鄙不可信的代名詞,沒有外敵的時候,武力集團往往會不顧禮法驅兵作亂,陷國家于兵禍之中,其慘烈程度往往比外患還高。
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大部分武人沒受過教育,腦子里沒有那么多想法,習慣用武力解決問題,往往因為一時不快就大打出手,對社會穩定頗具破壞力。所以從古至今,世界各國一直都在尋求以文御武之道。
那能不能讓武人也接受教育呢?如果沒有穿越人士快速提高生產力水平,答案是不可能。學習基本都是脫產的,沒幾個人能做到一邊下地種田一邊讀書不輟。
而耗費了多年時間和錢財讀書的人,又不愿意去當兵,性價比太低了。一邊當兵一邊學也不太可能,光是訓練各種冷兵器作戰技能每天就能把人累個半死,哪兒還有精力去學習。
所以想做到讓士兵讀書,必須先提高生產力。使用熱兵器作戰,也是生產力提高的一種表現。與冷兵器相比,熱兵器的訓練量就沒那么高了,完全可以抽出時間讀書。
讀書多了,道理知道的多了,眼界開闊了,除了能避免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隨便當槍使,還可以為自身找到退路。將來退伍之后不光不會成為負擔,還能成為家庭的頂梁柱。
沒有了后顧之憂,當兵就會成為更多年輕人的選擇;選擇的人多了,待遇高了,軍人自然而然就不再是低賤的代名詞,進而就有了更高的追求,也就是所謂的精神力。
另外古人養一支常備軍是非常困難的,幾萬、十幾萬青壯整天不生產光消耗,對任何一個朝廷來講都是極其沉重的負擔。可他們又沒能力用軍隊獲取利潤,想減輕負擔只有一個辦法,打壓軍人,降低待遇。
可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洪濤有辦法用軍隊去獲取利潤。當打仗不再是敗家,反而成為致富的工具時,不用任何人教,古人都知道該怎么做,也樂意去做。隨即,能賺錢的軍隊就成了香餑餑,軍人的地位和待遇也就會水漲船高。
當然了,這些道理光靠說是沒用的,必須要演示給古人看。一次不成兩次,估計超不過三次他們就會幡然醒悟。但在這之前只能忍辱負重,在一片反對聲中頂住巨大的壓力。
喜歡不明不清請大家收藏:()不明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