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陽十年,對大明朝的讀書人來講是個很重要的年份,三年一度的會試和殿試大戲即將上演,寒窗苦讀數載,一朝金榜題名,是多少人的畢生追求。
按照大明律,會試每逢丑,辰,未,戌年的二月初九舉行,但景陽六年(1610)庚戌年,太皇太后駕崩,無法舉行考試。
照例本該挪到癸丑年(1613),可是皇帝不想讓苦盼多年的舉子們再多熬三年,下旨于景陽七年開科,再過三年正好景陽十年。
雖然此舉遭到了部分朝臣的反對,但舉人們全都歡喜鼓舞。為了能準時參加這場事關終身的盛會,兩京十三省的莘莘學子們按照各自距離京城的遠近,辭別父母妻兒,邀上同窗好友,背起書箱行李,或走或騎,駕車登船,沿著崎嶇的驛道,從不同方向浩浩蕩蕩的向京城進發。
通常而言,距離京城比較近的北方舉子會在年后動身,兩個月怎么也能趕到。而身處西北、西南、江南的舉子們就比較苦逼了,得在頭一年秋闈成績下來后就出發。
千里迢迢的跋涉兩三個月甚至三四個月才能趕到京城,寧可提前一兩個月,在京城里找地方住下,也不敢遲誤,否則一等最少又是三年。
每到會試年,從頭一年入冬京城就會迎來一批又一批的趕考舉子,人數從一千多到五千多不等,明初的時候少一些,中后期基本穩定在五千左右。
這么多舉子入京之后并不是馬上考試然后離開,全要在京城里吃住,短的一個月,長的得三四個月,有那么多旅店接待嗎?
答案是不太夠,即便夠也沒多少舉子會住,太貴。那舉子們總不能大冬天的玩露營吧,或者說朝廷給提供了官方住宿服務?
也不是,進京趕考的舉子們在食宿方面主要有三個選擇。、四篇“五經”文章,所謂四書五經也。完)
喜歡不明不清請大家收藏:()不明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