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一發牽全身而且到那時候再想回撤就來不及了,集結在瓜州的北路軍真不只是來佯攻的,800里戈壁對于有了罐裝水的明軍來說算不上絕路。不能大軍一起走,可以分成五百、一千分批前進。
此時哈密守不守,就該葉爾羌汗和吐魯番汗互相吵架了。守,老家沒了,葉爾羌汗肯定不干。不守,老家還可能保住,但吐魯番汗國肯定沒了。
在巨大利益沖突下,本來就不和的兩位大汗恐怕很難達成一致意見,保不齊還會刀兵相向。
這時候明軍就輕松了,等著他們分出勝負,或者助攻某位大汗,人為的制造出來一個有利于大明帝國的葉爾羌汗國統治者。
沒錯,按照皇帝的意思,最好能給葉爾羌汗國剩下一位比較有號召力的大汗。然后借他的嘴和手,執行符合大明帝國利益的政策。但汗國真正的控制權,必須抓在大明朝廷手里。
在制定這份作戰計劃時,袁可立、丁順、李如樟和孫承宗都存在類似的疑問,皇帝的回答是為了降低成本。
如果正面硬鋼,葉爾羌汗國同樣不是對手,但會將戰爭時間和強度拉長提高。
葉爾羌汗國控制范圍內的自然條件比較特殊,面積巨大但城市和人口比較分散。一個一個城的平推,至少需要兩路大軍,每一路還都要提供足量的補給,且隨著時間推移,補給線會越拉越長。
打到后期,估計正面戰斗的強度會減弱,而側方和后方的襲擾戰頻率會大幅增加。
在這種自然環境里,和敵人打持久戰是明軍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就像是用大炮打蚊子,付出了高昂的成本,獲得的卻是蠅頭小利。
耗費了一年、甚至幾年時間,死傷了無數雙方士兵和民眾,換來了一片滿目瘡痍和人丁凋敝。想恢復生產生活,還要投入海量資金和比較長的時間,別說盈利了,能不賠掉褲衩就是走大運。
最好的辦法就是短平快,用最短最不激烈的戰斗除掉最多的死硬份子,盡量少破壞原有的農業和經濟基礎,保持社會完整。
然后扶持一個傀儡政權,把大明帝國的政策轉一道手變成當地人的命令,更容易被接受。
另外在攻打葉爾羌汗國的同時,還要防備著另外兩個潛在的敵人,北邊的瓦剌蒙古和西邊的布哈拉汗國、哈薩克汗國。
這三個汗國和勢力與葉爾羌汗國的關系非常復雜,既有敵對也有聯合。從血緣上論,他們祖上還都是蒙古汗國后裔,出沒出五服不清楚,反正關系并不遠。
平日里他們之間打打殺殺很熱鬧,好像誰也不服誰,但要是遇到外族入侵,保不齊就會來一出叔爺出兵救侄孫的戲碼。尤其是當雙方陷入持久戰狀態時,這各種可能性會成倍增加。
本來南疆地區就亂,要是再加上他們幾個瞎摻合,那就別打算消停了,估計不折騰個十年八年的沒完。面對如此遙遠的補給線,還有人生地不熟,大明帝國是真拖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