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誰呢?其實都不用刻意尋找,辛愛黃部最合適。而且不管想不想去都逃不掉,沒商量。于是乎,辛愛黃部就抱著拼一把,贏了與察哈爾部共同瓜分喀喇沁部,輸了也有察哈爾部庇護的想法傾巢出動,悄悄繞路奔向了興和城。
結果素囊臺吉的消息還真準確,正好趕上大明皇帝與兩位首領會面,之所以沒去截殺白洪大臺吉,任由他和順義王卜失兔帶領部曲從北面逃走,完全是為了大局著想。
眼下的局面是明擺著的,大明皇帝悄悄出關是與白洪大臺吉、卜失兔會面,如果被蒙古軍隊突襲,罪魁禍首肯定屬于喀喇沁和土默特兩部的大首領。至于說是不是有其他人暗中搗鬼,大明朝廷既顧不上也查不清,是筆糊涂賬。
只要破壞了喀喇沁、土默特兩部與大明的互市,順義王卜失兔肯定率先倒臺,到時候素囊臺吉的地位有了保證,辛愛黃部也能回歸本族占據一塊不錯的草場,不用再在夾縫里求生存了,更不怕喀喇沁部報復。
“辦法雖然笨,卻也好用,只是漢人的火銃何時變得如此犀利了?”
在鄂木布楚左邊站著一位老者,須發皆已花白,身材也不是很壯碩,長得很像北地漢人,沒有發辮,而是用一塊布巾包裹著頭發。
他就是土默特部三娘子的孫子,素囊臺吉。看上去有點老,其實比卜失兔還小兩歲呢。
這次前來襲擊大明皇帝,他不光拉來了鄂爾多斯部的八千援兵,還把支持自己的三十個鄂托克青壯抽調一空,湊了整整二萬五千騎兵,打算破釜沉舟了。
但經過昨晚的初步試探,原本萬無一失的感覺好像有點動搖了。對面的漢人軍隊與大明邊軍從裝備、武器到戰法沒有半點相似,戰斗力更是驚人,短短兩次小規模沖鋒就讓己方損失了二百多人馬。
“若是素囊臺吉怕了,就先讓鄂爾多斯的勇士上陣。按照蒙古的習慣,出力多者多拿。誰攻破了明軍陣地,漢人皇帝歸誰!”
站在鄂木布楚右邊的男人年歲比素囊小,四十多左右,很瘦還高,干瘦細高那種,此種體型在北方游牧民族中很少見。
他叫額璘臣,是鄂爾多斯部的吉囊,也叫濟農。這個職位本來是成吉思汗設立的,全蒙古只有一個,地位相當崇高,權力也很大,約等于漢人王朝里有實權的親王。
到了達延汗時代,濟農制度才被固定下來。大汗總領蒙古各部,親領察哈爾部,吉囊分領右翼蒙古三萬戶,親領鄂爾多斯部。
但從達延汗之后,蒙古各部再次分崩離析,有些規矩也就逐漸荒廢了。很多部落都有自己的大汗和吉囊,越來越不值錢。
蒙古各部通常是以血緣組成,就像村里的大家族,后代成年之后要分家,每個孩子都有宅基地和田畝。雖然各過各的,關系上互相還是親戚。但鄂爾多斯不同,它是因為工作才成為蒙古一部的。
成吉思汗去世后,用過的畫像、遺物、衣冠、弓箭、金馬鞍、馬具等被當做神靈之物供奉了起來,安放在4個斡爾朵內。斡耳朵一詞來源于突厥語,后被蒙古人使用,意為大帳。
除了成吉思汗的4個斡爾朵,他的4位皇后還有4個斡爾朵。她們去世后,這4個斡爾朵也成了祭祀皇后英靈的圣地。
1235年,窩闊臺汗在杭愛山南麓建設都城哈拉和林,把供奉成吉思汗及其皇后的8個斡爾朵合并管理,通稱為八白室。
古代皇帝的陵寢都會有守陵人和軍隊護衛,比如朱元璋在南京的陵墓,就專門安排了南京神宮監和一衛禁軍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