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啦……既然之前有衛所,那就更方便了。翻一翻舊存檔,把當地的路徑搞清楚,準備出兵建城吧。就在富峪衛的基礎上建起一座堅城,夠五千陸軍長期駐扎。
你們仔細算一算需要多少工匠、石材、石灰、鐵條,用最快的速度把城建好。還有最少需要多少陸軍護衛,務必機密行事,不要提前走漏了消息。”
洪濤提起寧王還真不是想到了舊事,只是覺得當初如果不放棄朵顏三衛,甚至想辦法將他們同化,現在可能就沒有這么被動了。
自己之所以選中了富峪衛建城,就是看中了它所處的位置。在這片群山之中有一小塊相對比較平坦的區域,正好位于老哈河上游與大凌河、爆河、青龍河之間。
從北邊、東邊來的大部隊想穿過群山,不管怎么繞也只能沿著老哈河或者大凌河進入,然后再順著青龍河、爆河或者灤河南下。
此時只要在這塊小平原上建座城,駐扎一定數量的軍隊,儲備足夠的彈藥補給,就可以完全切斷盧龍道和部分古北道,屏蔽來自北和東北兩個方向的威脅。
順便還能兼顧西邊百十里的灤河干流河谷,即便將來喀喇沁部與大明反目,也不怕蒙古騎兵順此南下了,屬于一舉多得。防御一座堅城,總比防御幾百里長城要容易多了,也經濟的多。
其實洪濤也不比古人聰明,沒聽袁可立說嘛,這里原本就是大寧都司的衛所可能是由于補給問題,也可能是別的原因才不得不放棄,全部縮回了長城以南。
“陛下,從喜峰口出關,沿爆河北上210里可達。沿途有馬道,就是年久失修,不知還能不能通過車輛?!?/p>
舊檔案很快就從兵部拿來了,大致的數據也陸續被翻了出來袁可立越看越輕松,臉上露出了些許笑容。如果此計可行,那就等于又多了一座歸化城。
別小看五千陸軍,依托堅城不出,來萬人馬怕是連城墻都摸不到。只要彈藥補給足夠,想守多久就守多久,無論蒙古還是女真都拿它沒轍。
可是不把這座城拿下,誰都不敢帶著大部隊南下攻打邊墻,后路隨時都有可能被切斷,輜重糧草什么的更別想了。
也就是說皇帝用一座城和五千陸軍,就把近千里的長城防御難度給降低了好幾個檔次,至少能解放三四萬邊軍。最初的投入可能多一些,但按照長期算的話就非常值了。
“有工兵衛在,這些都是小事。快,朕不要求別的,只求一個快字。陸軍深入群山200里,除了運送彈藥補給,還要運輸工匠、工具、設備,耗費很大。
要充分發揮火槍和火炮的優勢,來,朕畫個圖你們參考下。這里、這里、這里和這里,相距300米,各筑起一座三層炮臺,大致結構可以仿照灤州鐵廠里的塔樓。
這樣一來,四座炮臺之間都在火槍和火炮的射程之內,人員和物資可以放在中間。再用矮墻將四座炮臺連起來,杜絕來自外面的騷擾,里面就可以安心建造了。
不要全按照去做,朕只是提出一個思路供你們參考,具體要四座炮臺還是五座或者三座,要在實地考察之后再定。另外還有一件事必須特別關注,水!
富峪衛舊址附近有多條河流,在城內打井應不成問題。但不能光關注大軍駐扎吃水,在選址的時候也要提前做好對水患的防備。萬一敵人在附近河流筑壩蓄水,這座城不能受到影響?!?/p>
這時候就得看誰更雞賊了,洪濤不會筑城也不會修路,但他足夠雞賊,或者說腦子里裝的歷史教訓足夠多,瞬間就把上下五千年人類攻打城市的招數全過了一遍,從大自然到人為幾乎都想到了。
“臣以為筑城之事有八成把握,但日后運送補給卻是個大問題。以五千人為數,即便隔月運輸也要大批車輛同行,200里山路護衛不易?!?/p>
此時此刻,袁可立沒有去歌功頌德,而是皺著眉開始挑毛病了。以陸軍的能力,他相信筑城不是大問題,可日后的補給稍微有點棘手。
畢竟五千駐軍的吃喝全要靠后方運輸,這可不是小數目。派軍押送人多了浪費,人少了又不保險。
“禮卿,你算錯了,不是五千,而是二千。朕算過了,常駐2000陸軍足矣,多余的輜重補給是為將來北上準備的。這座城不僅僅是為了防御,更多的還是做為進攻支點使用。
你們來看,若想進攻白城,中途就不能缺少落腳點。蒙古牧人善騎,陸軍不能和他們在山區草原上比速度,只能穩扎穩打。
朕打算每隔200到300里,找交通要沖筑一座堅城。這樣一步一步的向北逼近,1000里也好,2000里也罷,兩年或者三年總能走到的。
但在這兩三年的時間里,林丹小兒也別想踏踏實實積攢力量。朕先拿喀爾喀五部開刀,以此城為初始,時常派出三四隊輕騎,對附近的喀爾喀和察哈爾牧民進行騷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