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沒錯,漢級又把全桅桿橫帆給撿回來了。為啥呢?難道說經過實戰檢驗發現秦級的混合帆型不好用,或者有別的重大缺陷?
這么講也對也不對,實際上漢級的橫帆仔細看的話與傳統的歐洲橫帆不一樣。歐洲橫帆每面只有一根桅桁,帆的下風緣是系在下一面帆的桅桁上的,而漢級的橫帆每面都有上下兩根桅桁。
多一根桅桁有什么用呢?嘿,千萬不要小看了下面多出來的這根木頭,它可以讓每面帆成為一個單獨的控制單元。
傳統的歐洲軟帆體系,橫帆的角度是固定的,遇到順風和側風的時候推力很大,但遇到頂風就不能用了。所以一般都會在船頭斜桁和后桅安裝幾面縱帆,既方便了轉向也能在逆風情況下保留一部分推動力。
幾百年間,船長和水手們一直都在尋找最優的船帆解決方案,后來才出現了橫帆和縱帆在一根桅桿上的混合帆型。
它比純粹的橫帆靈活,比純粹的縱帆推重比大??山K歸還是犧牲了橫帆的部分推力,以及縱帆的靈活性,屬于無奈下妥協的產物。
一直到19世紀,這個困擾了多少代航海人的難題終于被個瑞典船舶設計師給解決了。他將橫帆的下風緣也裝上桅桁,但只固定上風緣的桅桁,下風緣的桅桁用一種夾具臨時卡在桅桿上。
當船只遇到順風或者側風時,把帆打開就是普通的橫帆。遇到逆風時,操帆手可以調整夾具,變換下風緣桅桁的角度,從而在一定幅度之內調整風帆的角度,最大范圍不超過左右15度。
別小看只有15度,它能讓逆風變成側逆風,再稍微調整下船只的航向就成了側風。
也就是說船只遇到逆風時不用再走之字獲得推力并保持航向了,只需稍稍調整航向和下風緣的桅桁,就可以獲得和側風時差不多的推力,極大的減少了轉向的頻率。
更巧妙的是,多了一根下風緣桅桁,再加上獨立的絞盤和索具,每面帆在收起時,只需兩名操帆手協作利用絞盤把下風緣的桅桁向上卷,就像卷窗簾一樣把整面帆卷成了一條,綁緊就可以了。
放下時更簡單,反向拉動絞盤索具,帆布又像打開畫軸一樣被打開了。而且想打開三分之一、一半、四分之三都可以,極大的降低了操帆手的勞動強度,同時也減少了操帆手的數量。
要知道大型帆船,無論橫帆還是縱帆,操帆手數量要占全體水手的一半還多。
如果遇到高海況和海戰,需要頻繁變換船只方向時,所有船員,包括木匠、鐵匠、廚師、水手長、二副、大副甚至領航員和書記員,都要到桅桿上參與收放帆具的工作。
那真是爭分奪秒,與死神搶時間。往往死活和勝負就取決于幾分鐘,慢了就等于自殺。
而僅僅每面帆多一根桅桁、一個夾具和一套絞盤索具,就能讓操帆手降低至少一倍的勞動量,同時提高至少一倍的收放帆速度,這就等于戰艦上可以少帶十幾名甚至更多操帆手,以及他們的吃喝補給。
其實這種帆型用在商船上更合算,能瞬間減少船員數量和工作強度,也就等于降低了運輸成本,還不影響速度。
(本章完)
喜歡不明不清請大家收藏:()不明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