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學好文武藝,賣于帝王家。會試、殿試只是朝廷選拔人才的一個手段,也就是文武藝的文。要想治理好一個國家光有文官肯定不夠,所以還得有個選拔武將的渠道,比如武舉。
說起武舉,明朝做得很差,前期有名無實,中后期倒是落實了,但考試辦法比較粗陋,也不太切合實際需求,在軍事方面貢獻不太大。
這也和明朝的軍事實力成正比,初期由于有不少具備實戰經驗的將領指揮,明朝軍隊還是很能打的。但永樂之后將領的素質就一年不如一年了,國家也從擴張轉變成了積極防御,到了中后期基本就是疲于應付。
為什么會這樣呢?一個字,怕!從朱元璋到朱棣都怕武將太厲害,哪一天搶了老朱家的寶座,在打壓武將地位的觀點上一致的不能再一致了。
俗話說的好,上行下效,當皇帝的這么想還這么干了,朝廷和社會對武將自然也不會重視,并完全體現在科舉和武舉制度方面。
武舉六年考一次,考試分三場,分別是騎射和策論。完)
喜歡不明不清請大家收藏:()不明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