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崩了這消息傳回她老家,對還在丁憂的兄弟又是一番打擊,至此,他們算是徹底涼了。這時候京城這邊已經服完二十七日國喪,該娶的娶,該嫁的嫁,日子又熱熱鬧鬧過起來。
起初還有人談論皇后這短暫一生,她是初時得意后來落魄。
風光那幾年后宮里沒人敢跟她作對,朝堂上百官都得看她父親眼色行事,結果還是敗了,國丈是背著污名走的,皇后抑郁而終,兩座大山一垮,家族體面再也無法維持。
這個家族已經被看了一兩年笑話,不新鮮了。哪怕因為皇后又被提起,沒說幾天就被其他事情取代。
文武百官認為,元后沒了皇上總得立個繼后。
因為國喪剛過,倒是沒人敢明著提起,暗地里幾位娘娘已經較上勁了。后宮和前朝從來就不是劃斷的,互相都在影響,娘娘們爭起來,本來還算平衡的朝中局勢也被打破,逐漸能聞到些許硝煙味兒。
索性局面還在皇帝的掌控之中,他沒十分頭疼,反而想看看這些做正事不上心爭權斗利很積極的老臣能干出些什么事來,想著這回要是利用得好,借力打力還能再走一回。
想到借力打力就想到衛成,想到衛成就想到他曾說過府上夫人有孕在身,皇帝還送了波關懷,讓他有需要遞牌子請太醫去,既然同夫人伉儷情深連納妾都不肯,那就得護好每一個娃。
衛成謝過皇上體恤,他適時為興慶太子說了句話。大概意思是太子已經痛失母后,如今只有他父皇。
這個話誰也不敢說,只衛成說了。
他是知道皇上的,皇上不厭惡太子,也心疼他,想做個好父親,但他是皇帝。皇家的父子親情不是那么單純,猜忌和防備經常同疼愛一起存在,互相之間感情都很復雜?,F在皇后沒了,她娘家也再難起勢,皇上可以對太子上心一些。
其實不用衛成多說,皇帝心里有數,他這幾年都會固定去擷芳殿,大皇子的性情一直不錯,興許知道他母妃出身不好,一直以來也沒想去爭斗。太子一天天長大倒是有些變化,之前他是懵懂的,不知道母后為什么就變了,后來看近侍嘆氣,貼身伺候的總為他可惜,慢慢的他明白了。自己是嫡出是正統是太子爺,本來有機會繼承大統的,因為意外劃爛臉,現在沒指望了。
這奴才后來被皇帝換掉,但是影響已經造成。
其實都不能怪哪一個奴才,幾乎每個人在面對太子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去同情。
興慶又不傻,他感覺得出,兩歲的時候雖然經歷了人生巨變,那時候性情還沒大改,人還有些活潑?,F在四歲多,瞧著竟然陰郁沉悶了。
哪怕有大皇子陪他,皇帝也經常去看他,還是不太管用。尤其聽說皇后死了,以后會有繼后,繼后也會誕育皇子,興慶就很害怕,他害怕被廢,很擔心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比他略小一些的宣寶還在躲懶,興慶就想了這么多,說皇子早熟真是不假。
索性他比他母后聰明,知道以弱示人。
哪怕平常陰沉沉的,到皇帝跟前他還知道討好,皇帝對太子那邊照顧挺多,吃穿用度沒一樣差的,也就是沒讓他搬去東宮。
關于這一點,大臣們納悶很久了。
按說太子這樣絕沒有可能繼承大統,皇上一直沒下詔廢他??伤m然是太子,卻跟其他皇子一樣住在擷芳殿,沒能搬進東宮,這是什么意思底下沒看明白。
衛成要比別人清楚一點。
他原先琢磨過,沒廢太子恐怕是做兩方面考慮。一是想讓興慶占著坑,省得儲君之位空出來大臣們又要惦記,到那時又是一場風波。二也是為興慶考慮,廢太子從沒有好下場,留著他恐怕是希望興慶大一些之后自個兒去請廢。
皇帝提和太子自己提是兩個意思。
他四歲多,臉上的疤痕是比剛劃上去的時候小了一點,那是因為人長開了,但是疤痕維持原樣沒變,對比起來就不像之前那么觸目驚心,但還是非常明顯的,他這個沒什么可能去掉了。
衛成其實很希望太子大一點能想明白去主動請廢。
他去請命,哪怕被廢了也能保有相當的體面,吃穿用度不會降下來很多,兄弟會對他好,哪怕做個面子也要對他好,以后甭管哪個繼承大統,要給他一定的尊重,這對他來說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現在去糾結當初的不幸遭遇已經沒有意義,人生就是起起落落的,世事總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