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滿清,直接默認將淮北當成了泄洪區。
最開始還給點救濟,到后來已經懶得理會當地百姓的死活了。
出身于淮北的學者馬俊亞,為家鄉寫了一本書《被犧牲的局部》。
內容就是滿清時期,朝廷是如何打著大局的幌子犧牲淮北的。
直到二十一世紀,黃河奪淮入海的遺禍依然存在。
大家記憶最深刻的,應該就是二一年的鄭州暴雨。
只是大多數人都只看到了鄭州,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些雨水大部分都流向了下游的皖北。
最后將那里變成了澤國。
安徽是一個省,可皖北和皖南卻是兩個世界。
皖北經濟情況很差,是全國有數的落后地區。
而皖南則是全國排得上號的富庶地區。
造成兩地經濟差距巨大的因素很多,但根本原因就是黃河奪淮入海帶來的遺禍。
更準確說,是洪澤湖。
馬鈺也是從《被犧牲的局部》這本書里,了解的這些東西。
只是,他只知道黃河從南宋時期奪淮入海,就以為一直如此。
卻不知道,黃河在1368年,也就是洪武元年再次決堤。
其中五成多的水量,重新匯入渤海。
四成多的水量,分成兩小股流向南方,繼續走淮水入海。
徐達和常遇春率領的北伐軍,征討元大都能如此順利,也多得益于改道的黃河之助。
他們疏浚河道,將黃河水引入大運河。
使停擺的大運河山東段恢復了航運,直接走水路直搗黃龍。
面對這般迅捷又猛烈的攻勢,蒙元沒有招架之力,輕易就被擊敗。
只是洪武八年,黃河再次從開封決堤,并最終全部南下奪淮入海。
形成了后來的明清黃河。
也才有了后來的那么多人間慘劇。
也因此,馬鈺從朱棡那里得知黃河現狀,才會那么的激動。
雖然他不知道后來黃河發生了什么,卻知道扭轉乾坤的機會就在眼前。
整體南下的黃河很難改道,可現在黃河自己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