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他們己經背的很熟練。
齊正山他們在放牛的時候,一邊放牛、一邊背誦。
三個人互相監督、互相提問,學習效果比在學堂學習的還要好。
在學堂學習的時候,先生教學生們識幾個字,再誦讀幾遍課本上的文章,就不管了。
學生們學會了,說明你的悟性好,是讀書的苗子。
學不會,說明你不努力,就揍,打手板。
把手板打成豬蹄兒,一首打到你會了為止。
學堂上,有不懂的問題,不許發問。
你如果想問一下,你得先問問戒尺答不答應。
下課了,你想找先生請教,先生己經走了,即使是先生沒有走,他的手里還拿著戒尺。
學生是學生,弟子是弟子,先生對自己的弟子都未必會傾囊相授,別說是學生了。
這種情況不是只有齊承大一個人,所有的學堂都是這樣,包括縣學和府學。
齊正彥晨練結束,洗漱完畢。
把桌子搬到院子里面,開始練字。
外面雖然有點涼,但是比屋子里面光線好。
齊正彥家的土坯房,為了防寒,留的窗戶不大,原來是用草簾子擋風,現在改成了窗戶紙,光線也不行。
齊正彥不想得近視眼,大明朝可能沒有配眼鏡的。
李慧蕓起來了,到外面柴火垛上抱了一捆柴火,點火燒水。
水熱了舀出來一些,洗手洗臉。
等水燒開了,李慧蕓舀出來一碗,放了一勺白砂糖,用羹匙擱摟化了,端過來,放到齊正彥的桌子上面。
大兒子讀書寫字很辛苦,需要補一補。
李慧蕓一首都認為白砂糖是大補品。
不只是她一個人是這么認為的,大明朝所有的人都是這么認為的。
要不然白砂糖的價格不會那么高,一斤白砂糖比五斤豬肉還貴。
鍋里面的粥煮好了,咸菜絲拌好了。
饅頭放到鍋里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