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縣衙門派出來的官差,到了齊家村,首奔齊家村的里正齊長衡家。
五十多歲的齊長衡不但是齊家村的里正,還是齊家的族長。
齊長衡聽說縣衙的官差到了,便急忙從房里出來,走到了大門口。
齊長衡沖著站在大門口的兩個官差拱拱手:“王衙役、孫衙役,二位遠道而來,老夫失迎了!”
王衙役和孫衙役哈哈大笑,“齊里正,久違了!”
齊長衡點點頭好酒不見,甚是想念!
“二位官差請進吧!老夫己經備下好酒!”
王衙役和孫衙役笑哈哈:“叨擾!叨擾!”
王衙役和孫衙役隨齊長衡進了院子,到了正廳,分賓主而坐。
三個人喝了茶水,又客套幾句。
王衙役和孫衙役便拿出了齊家村的黃冊和魚鱗冊子。
“齊里正,咱們先辦正事兒。”
黃冊是登記人口信息的冊子,每家每戶的人口數量,成年男丁的數量,房屋幾間、土地幾畝,家庭固定財產幾何。
魚鱗冊子登記的是每家每戶的土地形狀,東邊到哪、西邊到哪,南邊和北邊到哪。
土地是否肥沃,是上等田還是中等田、下等田,是旱田還是水田。
這是明朝立國初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定下的規矩。
農戶們事無巨細都被登記在冊,農戶們被牢牢的固定在田地上。
明朝走到了萬歷年間,由于土地兼并嚴重,黃冊和魚鱗冊子登記的信息不是很確切。
但是,像齊家村這樣大家族聚族而居的村子,大致情況還是差不多了許多的。
黃冊和魚鱗冊子當年登記的時候,一式兩份,官府有一份,齊家村的里正手里也有一份。
官差下鄉收稅需要拿官府的黃冊和魚鱗冊子,跟村里正核對一下。
黃冊和魚鱗冊子是官府文件,也是官差下鄉收稅的身份證明。
齊長衡把自己保存的黃冊和魚鱗冊子副本拿出來。
王衙役和孫衙役、齊長衡坐在一起,核對了一遍。
沒有遷出人口,也沒有遷入人口,土地、房屋所有權也沒有發生變更。
很好、非常好!這種情況最好!
這就是當初洪武皇帝想要達成的管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