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協約國和同盟國的成立,整個世界幾乎都被分成了兩個相互對立的陣營。
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相互對立,這種對立不僅僅表現在軍事上,更表現在經濟和政治上。
各聯盟的成員國之間,經濟流淌迅速,但和對立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流,卻幾乎停滯了。
不過,這對于協約國是非常有利的。
協約國有著龐大的殖民地,他們的經濟發展潛力,明顯要比同盟國好得多。
幸好同盟國還有中國這個準盟友,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市場。
并且,因為中國僅僅是和德國關系友好,但并未正式發表聲明加入同盟國。
所以協約國也不敢過于逼迫中國,生怕將中國徹底逼入同盟國陣營中,甚至協約國內部還有幻想,他們幻想能夠將中國拉入協約國陣營中。
這樣一來,協約國將對同盟國產生碾壓性優勢。
但這種想法終究只是想象而已,不說中國與協約國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利益沖突,單說中國與協約國之間的仇恨,就不是一時之間能夠化解的開的。
但不管怎么說,自從經濟對立之后。
中國這種‘中立’的立場,倒是能夠左右逢源,這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也有很大的好處。
而德國就慘了!
德國雖然工業發達,但除了煤炭資源之外,其他的很多資源都比較欠缺。
要不是在普法戰爭中從法國奪取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德國連鐵礦石都需要全部從國外進口。
同時德國也感覺到戰爭快要來臨了,在越來越大的壓力面前,德國開始瘋狂的囤積各種稀有的礦產。
而物產豐富的中國,無疑在這個方面給了德國非常大的幫助。
德國缺乏資金購買這些礦產,那就用技術來交換。
通過交換,中國獲得了很多急需的先進技術,這使得中國的工業化水平,再一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并且,幫助德國,提高德國的戰爭潛力,德國就能夠在戰爭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消耗掉英法兩國更多的國力。
這對于中國而言,無疑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同時,李光宗回國之后,國內的政局更加的平穩。
在政府的主導下,各種計劃都按照之前的規劃快速的施行著。
在5月份的時候,中國進行了金融改革,實行“金本位制”
。
即從即日起,禁止金銀的流通,帝國公民手中的金銀都需要去銀行,根據現在的價格換成華元。
因為有了對俄國的勒索以及對日本的掠奪。
中國中央銀行的金庫內,已經有三千多噸的黃金了,這些黃金,已經足夠支持中國的金融改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