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6軍這1路過來簡直就是1場武裝游行,俄國人知道,在兵力,裝備和素質都不占優的情況下無論是在小城市還是在野外與北洋交手除了白白消耗兵力,刷新對手的戰績以外沒有任何用處!
所以俄國人乖巧的選擇了堅壁清野和依托工事防守這兩個策略,試圖以此來重現對抗拿破侖時期的榮光。
但是呢!效果有限!
原因很簡單,海參崴距離國境線本來就不遠,而且北洋水師還可以通過駁船跨過阿穆爾灣給北洋6軍補充給養,這就使得俄國人堅壁清野的用處大打折扣!
至于依托海參崴工事防御,這個辦法看似不錯,但是海參崴工事本身修的也不是特別結實!
原因就是,在1894年前俄國從來沒有把北洋乃至整個大清作為1個威脅來看待。
原因就是,清帝國實在是太懦弱無能了,不管哪1個國家來了都可以隨意拿捏,他們更像是砧板上的魚肉可以隨意任人宰割。俄國人自信,他們只不過是沒有合適時機而已,如果有1天有需要,他們可以隨時南下然后輕易的將清國消滅。
正是在這種狀態下,俄國人基本沒有在遠東修建什么像樣的防御工事,反正他們的目標是進攻,造那么多防御工事干什么?白費錢。
而這種狀態1直持續到甲午戰爭結束后,俄國人驚奇的發現“北洋”這個清國內部1個小小的藩鎮竟然有如此強大的實力,單憑區區1地的實力竟然直接給日本這個英國人的小弟干翻了。
這是俄國人第1次見識到北洋的厲害,但僅憑如此,俄國人還是沒有把北洋放在眼里,畢竟在俄國人眼中日本也不過是1個垃圾而已。
打贏了垃圾的也是垃圾!
再加上,在后續的行動中,俄國人通過打秋風還搞到了北海道的室蘭港?,F在有更好的港口了,海參崴的地位也就顯得沒那么重要了。
所以,直到現在俄國人在海參崴的防御體系也就那樣!不管是防御能力還是城內的建設水平都十分的落后。
所以當大量其它地方的部隊和平民涌入后,海參崴要塞首先出現的第1個問題就是沒有足夠的地方去安置這些人員,更為重要的是沒有足夠的糧食去供養這近10萬人的居民!
而在北洋艦隊的重炮接連端掉數個倉庫后,這種情況越發的嚴重!
根據世界歷次大戰的經驗來看,當1個要塞被掐斷后援后,有百分之8十以上的概率會被攻破!而如果1個沒有了后援,又缺少糧食等最基本必須品的要塞會有什么后果呢?
這個用膝蓋都能想明白!
但是對北洋來說,能攻下是1個問題,能用較小的代價攻下則是另1個問題!
不得不說,因為軍力的收縮,海參崴的實際兵力上升了不少!但無論是敲開海參崴城外的環形工事還是接下來的巷戰,都是要用人去添的。
而人是戰爭中最寶貴的資源,如何降低人員的損失,被北洋海路軍兩方面的指揮官放到了第1位,畢竟珍惜士兵性命是李光宗自建軍之初就1直強調的重點。
于是在經過數次協商后,海6軍雙方拿出了1個代號“雙頭蛇”的作戰方案!
圍攻要塞最直接也是最笨的方法是重炮轟擊加土工爆破。
用無數炮彈和炸藥硬生生的將對方的烏龜殼炸成碎片!但是光砸開殼子還不能解決問題,最終還要靠步兵去清掃對方戰壕內的殘兵并實施占領!但是當步兵沖上去的時候,就意味著重炮的失效,而對方可能已經集中了數倍的兵力用于封堵缺口!然后在突破口將無可避免的展開1場肉搏戰。
再然后,傷亡就出來了!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北洋海6軍決定實施多點攻擊,向心突擊的方針!6炮群和及艦隊炮群選擇3個方向展開攻擊!并最終根據戰況,選擇兩個方向作為突破口,以分散俄方的守備兵力。
這便是“雙頭蛇”含義的由來。
在海6巨頭們商討結束后,海參崴攻防戰正式來開序幕。
北洋艦隊和東北6軍直屬重炮部隊的重炮同時響徹整個戰場,巨大的爆炸聲和轟鳴聲不斷震顫著海參崴要塞。房屋的倒塌聲、烈火和煙塵順間將整個城市籠罩。
而在炮兵攻擊的同時,大量的工兵也開始在炮火和煙霧的掩護下構筑前進陣地,并將塹壕1步步的向著俄方工事延伸。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