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鮮戰役中,袁世凱便意識到了清庭的腐朽,同時他也意識到“北洋”這個帝國內部的藩鎮正在強勢興起,跟著北洋要比繼續停留在朝鮮要好的多。
于是朝鮮戰役1結束,袁世凱便托關系加入了北洋體系中。
但可惜的是北洋內部也是派系林立,沒有人沒有關系,想要升官發財難如登天。
就在袁世凱互信喪氣之時,他忽然聽到了,李光宗組建實驗部隊(戰車營)的消息,得到這個消息的袁世凱宛如得到了什么稀世珍寶1般。
他雖然對“坦克”“戰車”之類的也不懂,但是他卻知道對于這支部隊李光宗很上心。
對于袁世凱來說這1點就已經足夠了。
誰不知道李光宗是北洋少帥,北洋未來的繼承者,而他又如此看重這支部隊,只要自己能在這支部隊中做出成績來,李光宗必定會看到。
對于他這么1個無權無勢又是半道加入的人來說,這無疑是最好的升官途徑。
所以當所有人都對戰車部隊持反對意見的時候,只有袁世凱將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了這支冷門部隊。
同樣袁世凱也知道此次出兵作戰將是展現他能力極好的機會,所以最近1段時間,常常天不亮袁世凱便趴在案桌前思考戰術。
“總體來說我們的敵人是以騎兵為主,并且配有1定量野戰炮兵的部隊。騎兵強在機動性而非攻堅,雖然咱們的小家伙非常脆弱。但是抗子彈問題不大。俄國人沒有重炮,炮彈碎片的殺傷力也不強。只要我們不進入對方野戰炮的直射距離。那么我們就是安全的。”袁世凱說道。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距離對方炮兵1千米以上的距離,實驗證明,打戰車這么大的目標在1千米以外基本沒有準頭,即使停在那里讓你打也很難打中。堅決不從正面攻擊炮兵陣地是我們的第1作戰原則!”
“雖然子彈打不穿我們的裝甲,但是炸藥基本上就差不多了,1發普通的地雷更是能讓戰車直接散架。如果1隊騎兵沖上來投擲炸藥什么的,我們的車輛也絕對扛不住。”1旁袁世凱的好友馮國璋忍不住撇撇嘴說道。
他是這支部隊的副官,同時對于這些鐵嘎達到底有多結實,他可是做過實驗的,沒事就在靶場中用各種武器和各種當量的炸藥對著模擬的鐵皮盒子1陣暴打,只不過實驗結果讓他感到心哇涼哇涼的。
“所以目前唯1可以自保的手段就是集團作戰。單車或者小隊作戰根本無法應付那些自殺攻擊,保持距離保持足夠的火力,并且在察覺到不利局面后迅速撤離才是保證生存的關鍵。”袁世凱說著拿出了1張自己畫的草圖說道:
“我建議7輛戰車組成1個v字型攻擊隊形,6輛裝備著機槍的戰車分在兩翼,1輛裝備有37毫米馬克沁呯呯炮的戰車位于v字的頂端。這樣布局可以讓裝備重火力的戰車獲得保護,并且37炮可以實施間接射擊。如果對方騎兵正面沖擊的話,我建議戰車部隊立即停車增加火力密度。”
“說到火力密度了,我有1個想法,咱們可以把兩挺機槍并在1起啊,反正機槍強調的是投射量。而且這樣做1邊的機槍子彈用完后。另1邊可以繼續保持射擊。”其中1名軍官1拍腦袋,想了1個辦法。
“1挺重機槍加上冷卻水大概重40斤,現在要在加1挺難度太大了吧!”馮國璋撇撇嘴有些不肖的說道。
戰車有多擠他是知道。在上面開口處再加1挺機槍,實在難以想象啊,那得多結實的支架才能架得住,而且這樣1來轉動起來也費勁啊。
“那可以這樣,在戰車前面再開1個射擊孔,將第2挺機槍放在車長的前面,這樣即不用大改,也可以提高正向對敵的火力。”另1名軍官想了想說道。
就這樣在大家7嘴8舌之下,整個車隊的戰車1陣大改后終于開始行程。
十天后,這支部隊就在駛往烏蘭察布的路上,前面是北洋衛護直隸的第1道要塞。而后面是為這些“貴族”兵種提供后勤的馬車隊。
頭頂青天,腳底上是坑坑洼洼的道路,外面是1望無際的草原,里面是顛的7葷8素的乘員。
如果沒有什么意外的話,他們就要在無聊中度過整個行程,在草原上來1次武裝大游行,但是老天偏偏不讓他們安寧。
1個營的俄國騎兵突然從西北方向出現,并且雙方很快發現了對方。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