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讓不會3門炮交替發射?兩邊的先打,然后再擊發中間的?時間只要錯開不到1秒就可以。”李光宗有些不滿的說道。
“這個辦法確實可以降低炮口風暴對炮彈的干擾,但是還有其它問題。比如說,我們現在都是半齊射進行較射,而半齊射的話雙聯炮塔自然是1邊打完另1邊打,3座3聯的話該怎么處理?1波4發1波5發,對觀測有1定的影響,如果你要是3發打出1組的話,較度又不夠,理論上至少4發齊射才能有較好的精度。”
“而且如果用3聯裝炮塔的話,制造難度大了1些,炮塔重量上升,對整個炮塔系統的旋轉、供彈系統都是1個挑戰。”嚴博勛從工業方面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魏然又緊接著說道。
目前世界各國都沒有用3聯裝炮塔的,北洋是第1個吃螃蟹的人,自然要承受所有吃螃蟹的苦難和艱辛。
“在這次實戰中表明,無論是我方戰艦還是俄方戰艦,主炮的火力喪失并不是因為被炮塔被擊穿而造成的損失,相當1部分的損失是因為距離的撞擊產生的震動,擊中炮塔和擊中炮座都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所以像單純依靠裝甲來保持火力的話,實在有些困難。廣大官兵傾向于將主炮分裝在更多的炮塔中。”魏然又說出了海軍方面的看法。
“其實吧,這個想法看似有理,但是實際上,3座炮塔被命中的概率反而會小于4座甚至5座炮塔。總體而言炮塔被廢掉的概率差不過。”李光宗反駁道。
后世最經典的布局有人認為是3座3聯主炮,有人認為是兩座4聯,也有個別人認為是類似于喬治5世那樣4:2:4的布局但是絕對不會是4座雙聯或者5座雙聯。
“這樣吧,咱們先說1下具體布局,然后再集思廣益。過早的下結論反而不好。”1旁的張佩倫提議道。
“好的,那你繼續吧。”李光宗點點頭。
“張大人說的不錯,戰艦布局也有些問題,由于這是世界上首次使用3聯裝炮塔,所以我們的設計師針對布局問題發生了巨大的爭議。”
“有人提議3座炮塔采用1:1:1的布局,即前面1座中間1座后面1座,這樣戰艦的穩定性將得到保證,但同時也會讓戰艦的裝甲帶增長,從而提高造價,另外位于中間的炮塔,射擊效果也不好,他的視野都被艦體阻擋了。”
“至于第2種布局則比較怪異,其中兩座炮塔在船體對策布局,不會影響動力艙的布局,也會縮短裝甲帶長度,側弦布局的主炮在對面的1定角度范圍內有1定射界。大概在60度左右,(類似于1戰時期的德國公海艦隊的凱撒級戰列艦的布局)”魏然將2種最終選出的布局方案提交上來。
“我認為第1種較好,至于造價不是問題。我1直信封這么1句話,在國防剩下來的錢最后都會有變成戰爭賠款給自己的敵人。在那里省錢都可以唯獨國防不行。”
“3聯炮塔最大的優點是什么呢?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把炮塔之間的距離拉開,防止兩座炮塔過近從而導致被1炮廢掉2炮塔的可能。比如說德國的俾斯麥號戰列艦就因為這個原因被1發炮彈打廢了兩個炮塔。所以,在2戰的時候,各國新銳戰列艦都摒棄了4座雙聯的布局。(除了保守的俾斯麥號之外)”
“但是現在呢?說實話,在沒有超遠距離重彈的和重磅炸彈的打擊情況下,戰列艦不用過厚的水平裝甲,而相對于垂直防護來說,水平裝甲才是占據戰艦重量的大頭,所以1戰德國戰列艦可以在較長的裝甲帶上安裝足夠厚度的垂直裝甲。有足夠的重量在主裝甲帶上再安置200+毫米的上裝甲。所以說,節省裝甲帶長度的要求并不緊迫,所以拉長裝甲帶所帶來的后果也不嚴重,而且更長的裝甲帶也代表更好的防護面積。”
“我需要好好的看看你們的設計圖,然后把這些圖紙分給艦隊高層,讓他們也看看,順便提提意見,畢竟以后用戰艦的使他們而不是我們這些不上戰場的人。”
李光宗決定先將這件事情放放,造戰艦雖然著急但是也不差這1天兩天的。
這是北洋自主建造的第1艘也是未來主力的1型戰艦,必須要做到萬無1失,為此在設計階段多下1點苦工也是可以接受的。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