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國諸侯會盟的成果,集中體現在大家向神靈盟誓的內容里。內容很實在很具體,主要有這么幾條:
第一,列國諸侯間立即停止戰爭,一切國際爭端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
第二,列國諸侯都要尊晉國、楚國為共同的諸侯聯盟盟主。
第三,確定貢賦繳納。在貢賦繳納問題上,矛盾其實是很多的,經多輪談判,最終定下的決議是這樣的:
晉國的盟國和附庸國都要朝貢楚國,同樣,楚國的盟國和附庸國也要朝貢晉國。凡是朝貢,都要向兩國繳納貢賦。
但是齊國人不干,他們本就是泱泱大國,從來不交什么貢賦。而且,齊國確實是東方一強國,這次會議也被免除了朝見義務,那還要交納什么貢賦呢?
這個道理擺上來,趙武和屈建都表示了認可。于是,會議永定,齊國免除了繳納貢賦這項義務。
那秦國呢?秦國沒有派人參加會議,但秦國是楚國的盟國,楚國必須要為秦國說幾句話。最終定下來,秦國的地位與齊國一樣,免除貢賦繳納義務。
齊國另外還爭取到了一項特權,那就是雖然邾國也參加了這次會議,但齊國認為,邾國是齊國的附庸國。所以邾國只需要上交貢賦給齊國,不需要上交給楚晉兩國。
宋國人作為東道主,自然有一定的優勢。于是,宋國人也爭取到了自己的利益,滕國雖然也參會了,但被視為宋國的附庸國。
與邾國一樣,滕國只需要對宋國負責,不需要另外再出貢賦給晉國和楚國。
這兩個小國都很興奮,因為他們只需要繳納一份貢賦即可,而且只需要交給自己的宗主國。而其他的諸侯呢?
其他的諸侯,從此后貢賦繳納數量相當于翻了一倍,因為原本只需要交給自己的盟主即可,但現在有兩個盟主了,這意味著貢賦繳納量增加了一倍。
與會14國中,齊國作為晉的盟國,與楚國實力相當,朝見晉國而不朝見楚國;邾國為齊國的附庸,滕國為宋國的附庸,不參與盟會。秦國,作為獨霸西戎的一方霸主,是楚國的盟國,不朝見晉國。
第四,誰敢破壞盟約,全世界各諸侯聯合起來共同討伐。
核心內容就這四點,除第一點外,其余三點非常實在具體,可操作性極強。列國諸侯的貢賦繳納量增加了,但大家愿意接受,因為花點錢消除兵禍,還是挺劃算的。
晉國和楚國都很滿意,因為晉國的利益沒有受到損失,而楚國終于得到了列國諸侯的承認:與晉國平起平坐,共同成為列國諸侯聯盟盟主,享受著列國諸侯的朝見和貢賦。
就這樣,列國諸侯被劃分成了四個世界:
第一世界,楚國和晉國,同為列國諸侯聯盟盟主,享受著列國諸侯的朝見和貢賦。
第二世界,秦國和齊國,不需要朝貢晉國和楚國。
第三世界,衛、鄭、宋、曹、陳、蔡等列國諸侯,既要朝貢楚國,同時也要朝貢晉國。
第四世界,列國諸侯們的附庸,繼續向相關宗主國朝貢。
核心內容談成了,正式簽約吧。會議最后的議程是歃血為盟,這就涉及到排位的問題。
趙武不但將晉國的大國風范演繹得淋漓盡致,而且體現了晉國的謙恭,相比楚國,晉國這一次做得滴水不漏。
如楚國帶精銳部隊,晉國卻是按規定只帶了一些安保人員;楚國直到最后一刻,主要負責人令尹屈建才到達,而晉國主要負責人趙武是率先到達的;楚國人在簽約會上全部是內穿甲衣,而晉國人都是光鮮華麗的衣裳。
面子都讓給你楚國吧。趙武想著,他相信,列國諸侯一定會從兩個大國在盟會上的表現對比中,盛贊晉國的。
這一次,又到了楚國人要面子的時候了,這便是歃血為盟的先后次序問題。
宋國人的既定方案是晉國人先歃血,然后是楚國人,再是其他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