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靈公是一個自以為是的家伙,這些年自己所取得的武功已經令他膨脹得不行。
要知道,這次晉軍組織的聯軍那可是十二國聯軍,你齊國應該考慮到什么叫敵軍勢強,應避其鋒芒。
平陰阻擊,這算防守嗎?如果算防守,齊國最有戰術作用的防守點應是泰山啊。
依泰山之險,分兵一部分固守平陰城,主力部隊應埋伏于泰山,居高臨下,視敵情而動之,則有機會一舉擊潰聯軍。
齊國真正的險要之地是在泰山!泰山在哪里?那是五岳之首,在平陰東南不遠外。如果在泰山依山據守,那才是真正發揮了齊國的主場優勢。
齊靈公卻認為聯軍既然要來伐齊,那必然要渡過濟水,而齊軍據濟水而守,作好充足的準備就行了。
在齊靈公看來,此次作戰,是防守型作戰。但齊國的目的并非單純的防守,更要有機會進攻,是一種主動的防守。
相比當年的鞍地之戰,那是齊頃公的主動進攻。主動進攻失敗了,那現在的戰術應是主動防守!
齊靈公還認為,聯軍雖然勢眾,但都是烏合之眾,真正有點實力的,無非是晉國的軍隊,而晉軍遠道而來,勢必疲憊。
齊軍沿濟水而部署,并修筑工事,將防洪堤壩都利用了起來,在堤壩外更是深挖壕溝。這樣的工事,應是萬無一失了!
齊靈公有道理嗎?當然有,畢竟率領全部齊軍主力會戰十二國聯軍,齊靈公再混也不可能亂來。
而且,既然齊靈公的主動防御之策能夠落實下去,相信也是得到了大多數軍中將領的認可的。
果然,晉國國君晉平公、中軍將荀偃率著十二國聯軍到達濟水南岸,見齊軍準備充足,如果強攻的話勢必損失慘重。
荀偃一時心急,卻又無可奈何。聯軍就在平陰城外與齊軍形成了對峙局面。
齊靈公洋洋得意,他站在平陰城頭,指著聯軍對齊軍將士們道:
“看看,這就是聯軍,就這個鳥樣。耗吧,等把他們耗撤退了,眾將士隨寡人一舉平了魯國!”
齊靈公還想著,最好是來一場大雨,各國又爆發洪澇災害,然后聯軍狼狽而撤,到時齊軍擇個別弱師追上去狠狠咬幾口。
只要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那以后一定會有中原諸侯來抱咱大齊的大腿。中原,由你們晉國作威作福上百年了,得換換老大了。
聯軍呢,見平陰城防守如此嚴密,確實沒什么好辦法。各國諸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看看荀偃,荀偃的頭越來越疼了。
唉,教訓齊國,確實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想當年,鞍地之戰大敗齊軍,主要是齊軍離開了齊國,深入了晉國,然后又被莒國偷襲了一把,晉聯軍才勉強戰勝了齊軍。
現在的情況與當年可完全不一樣了,現在齊國是主場作戰,占盡了天時地利,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