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之強(qiáng),能違天乎?”伯宗一開始便亮出了自己的觀點(diǎn)。
什么意思呢?
就是馬鞭雖長,但只會打到馬頭或者馬屁股上,馬的肚腹那里是夠不到的。
老天最近是在眷顧楚國,而不是我們晉國。我們雖然也很強(qiáng)大,但還是不要違了天意,不要與楚國發(fā)生戰(zhàn)爭了。
這就是成語“鞭長莫及”的典故。
晉國主戰(zhàn)派馬上反對:如果不救宋國,那我們晉國將失去宋國,而且從此見死不救的名聲將一直套在晉國的頭上。
伯宗笑了笑,用他那文皺皺的語調(diào)道:“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貪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
這又是什么意思?
伯宗對大家說,是屈是張要心里有數(shù)。江河湖泊能容納污濁之物,山林草莽能隱藏蛇蝎障氣,上好的美玉也有瑕疵,國君應(yīng)該會忍受羞辱,這些也都是合乎天道的。
我們還是再等等看吧,與楚國開戰(zhàn),不是這個時候,需要時機(jī)啊。
伯宗同志又給我們發(fā)明了幾個成語:藏污納垢、瑾瑜匿瑕。
其中,瑾瑜匿瑕后來比喻美好的事物也有瑕疵,但往往看不到,這說明美好可以吸收瑕疵。
我們看一個人,他表現(xiàn)得很完美,幾乎找不到他的任何缺點(diǎn)。
只是,但凡是個人,總是有缺點(diǎn)的。只是他的優(yōu)點(diǎn)太多太突出了,所以我們也便忽視了他的缺點(diǎn),這便是瑾瑜匿瑕。
眾人皆不說話了,有的人心里在想,你伯宗作為宋裔都不想去救宋,我們著什么急?
于是,晉國決定不救宋國。但至少要讓宋國人知道,晉國一定會去救他們的。
晉景公的使者急赴宋國:“兄弟們,頂住啊,援軍很快便到!”
晉國答應(yīng)出兵救援了。
宋國人民一片歡呼,士氣又大漲了起來,全城動員,全民皆兵。
楚莊王一邊關(guān)注著晉國的動向,一邊下令繼續(xù)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