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盾當時選擇逃亡,但他實在舍不得離開晉國,結果趙穿殺了晉靈公時,趙盾還滯留在國境內。
趙盾的最終決定是保全趙穿,而讓自己背負起弒君之惡名!
他只是嗟嘆不已,并沒有強迫董狐修改記錄。
就這樣,趙盾弒君這事就被歷史給定了性并記錄了下來。
讀史至此,不由感慨趙盾的心胸開闊。要知道,當時的趙盾可謂是權勢通天,他完全可以強令董狐修改記錄。
但他沒有,單從這一點看,趙盾可稱為良臣!
大約50年后,公元前548年,東方大國齊國也發生了權臣弒君事件。
當時的上卿崔杼弒殺了國君齊莊公,齊國太史記錄“崔杼弒其君”。
崔杼不干了,他命令太史必須修改記錄,太史不改,于是太史被殺。
新任太史是其弟,繼續記錄“崔杼弒其君”,繼續被殺。
然后是太史的三弟出場,繼續被殺。
輪到四弟,這是太史最后一個兄弟了,而后面太史家里的子侄輩們都一個個輪流排著隊!
殺人,那是你權臣的權力。
但直筆記史,那是我太史的責任!
我們在講齊國風云時把這一段故事講得很具體,崔杼一連殺了三位太史,三位太史都是同一家的兄弟們。
然后這一家子的子侄們都來了,最后是太史家族的小宗南史氏也帶著全家人來了!
他們來做什么?
他們來捍衛太史的尊嚴!
崔杼弒國君這是不爭的事實,太史手頭握的雖然不是刀而是筆。
但這支筆,是最剛直的筆,事實是怎樣的,記錄必須怎樣!
董狐是幸運的,他沒有遇到齊國崔杼這樣的惡臣,而是趙盾這樣的良臣。
所以,他不但能夠記錄下晉靈公被弒的詳細事實,還給后代史官樹立了一個榜樣。
后來,孔子也稱贊董狐,說他“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這便是董狐直筆的典故,意思是指敢于秉筆直書,尊重史實,不阿權貴的正直史家。
而董狐秉筆直書的事跡,可以說是開創了中國古代史官直筆記史傳統的先河。
董狐直筆,開創了史官如實記錄歷史的先河,而后來齊國的太史一家為直筆付出了慘烈的代價,但足以震撼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