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現在晉襄公很忙,人事問題不是小事,得從長計議。
而且,晉襄公這個時候還在服喪中。
前面我們講過,晉文公薨后,晉襄公需要服27個月即三年之喪。
三年之喪,又分三個階段,沒有結束,請!
成語“華而不實”便是典故于此。
陽處父后來被晉文公指定為晉襄公的老師,擔任太傅一職,可以說位高權重。
但陽處父性格較為剛烈,所以得罪了不少人。
不過,晉襄公卻很賞識他,畢竟陽處父是一位極具智謀的人,所以,晉襄公總想創造機會讓陽處父立功。
這一次,晉襄公讓陽處父領兵出征,本意并非是讓陽處父與楚軍決戰,而是擺出一個樣子:作為諸侯之長,晉國的小弟被你楚國欺負了,晉國是不會就此算了的。
晉襄公的判斷是楚軍絕對不敢與晉軍直接交戰,畢竟兩軍已經在城濮打了一戰,晉軍取得了大勝。
既然你楚軍不敢與晉軍開戰,那晉軍此次出征無非就是一個形式而已。
所以,晉襄公派陽處父出征,目標:蔡國!
之所以目標定為蔡國,那是因為蔡國剛剛宣布歸順了楚國。
打擊蔡國,陽處父根本不要擔心,蔡國很快會投降。
如意算盤打得很好,但晉襄公卻疏忽了一點:無論與楚軍真正交手還是只是過過場,陽處父都不應該是領兵的最佳人選。
畢竟晉軍目前還有九名帥佐,哪一位不可以領兵?
打個小小的蔡國,擺明了是給陽處父一份功勞。
這樣的功勞,誰不想要?
為何偏偏給了你陽處父?
晉國內部的權力斗爭,也許現在還因為國君強有力的領導而掩蓋著,到后來,那可是全世界激烈等級為頂級的權力斗爭。
陽處父呢?
他完全可以因自己并非軍中帥佐為由而推辭,建議其他人領這次兵。
但陽處父沒有去考慮其中存在的隱患,當仁不讓領了軍令。
陽處父所不知道的是,如此一來搶了人家五軍帥佐的風頭,總有人對他是心生忌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