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接著講重耳之行。一行人帶著怒氣火氣怨氣離開曹國,歷盡艱辛,終于到了宋國。
宋國,正是宋襄公當家時代,但不幸的消息傳來,宋國剛剛與楚國打了一仗,結果宋國大敗,宋襄公身受重傷。
正當重耳哀嘆老天怎么如此折騰自己時,宋襄公聽說晉國公子重耳到來,馬上派人出迎,并且給予了重耳極高的接待規格,安排好高檔飯店,提供美味佳肴,給予上等衣物,凡求必應,不求也考慮到位。
重耳感激不盡,他終于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按重耳的意思,大家今后就呆在宋國得了,別走了,太累了,太辛苦了。
但宋國自泓水之戰敗給楚國后,已然從春秋霸主的自我感覺中跌落下來。從此,這個周王朝伊始享受著諸侯國中最高地位的宋國,便再也不是春秋舞臺的主角了。宋國,正式宣告加入春秋列國諸侯爭霸舞臺中跑龍套的行列。
這樣的國家,顯然對重耳的大業來講無實質性的幫助。于是,在得到宋襄公禮遇后的重耳,決心再次踏上求援之路。這一次的目標,經大家商議,定為楚國。
為什么是楚國?因為此時整個春秋江湖,就楚國一家為大。齊國,隨著齊桓公去世,國內大亂,哪里還有機會幫助自己?而宋國,剛動了點稱霸江湖的念頭,便被楚國一棍子給悶殺了。
重耳要回晉國奪位,對付自己那位強悍的弟弟,必須得有強大的外部力量的支援。此時的秦國,偏偏是與晉國好得不能再好的模樣。那這世界上唯一能夠叫板晉國的,只有楚國了。
宋襄公聽說重耳等人要走,也知道自己的宋國沒有能力幫他。于是,宋襄公贈送了重耳大量的財物,另外還送了重耳等人二十乘馬車!
看來,宋國人確實是忠厚講禮啊。重耳等人不禁感慨萬分,以后,只要有能力,一定要好好報答宋國。
后來,重耳當上了晉國國君,晉國也成為春秋還未完,請后面精彩內容!
鄭文公不悅道:“這種顛沛流離的糟老頭子,不忠不孝,哪會有上天眷顧?凍凍死嘛算了,呆在鄭國一天,是鄭國一天的晦氣。”
叔詹道:“上天眷顧有福之人,臣認為重耳有三福,遇禍去國而能舉止得當,長久窘困而無過失。此一福也。晉獻公有子九人,大多死于非命,除現國君外,只有重耳一人在世,重耳歷經苦難,必有后福,這是第二福。
晉國國君不得民心,有志之士都棄他而去,追隨重耳身邊的俊杰人士眾多,重耳賢名遠播,這是第三福。有此三福,臣認為,重耳極具成為晉國國君的實力和機會啊。我們應該禮待重耳,這對我們鄭國以后大有好處。”
鄭文公道:“這只是你個人的判斷吧,但事實是,重耳本可繼位,卻膽小如鼠不敢回國,結果喪失了機會。一個連機會都把握不住的人,有什么值得尊敬的?如果我們禮遇重耳,被當今晉侯知道了,發兵討伐,那我們鄭國豈不是真的攤上大事了?”
叔詹仍舊是苦口婆心地勸道:“晉國和鄭國歷來是同志加兄弟的關系啊,我們的先君武公與晉國先君文侯戮力一心,輔佐周王室,功德無量。先王周平王曾經帶著感激之情慰勞他們,還賜予盟約,鼓勵他們說鄭、晉世世代代都要友好。現在晉國有難,公子重耳極有賢名,此時不幫,那不是摒棄了先王先祖的教導嗎?”
這里,叔詹為中華成語庫貢獻了一個成語:戮力一心。
但鄭文公是鐵了心不愿接待重耳,他最后的理由居然是這樣的:“依你說,那我們都要禮遇各國的公子哥了,這些年從諸侯國中逃出的公子又不止重耳一人,我們鄭國都要一一接待,那還得按禮儀規格,多浪費啊。算了,隨他去吧。”
叔詹見鄭文公態度堅決,不由長嘆一聲道:“如果我們不以禮相待,那么臣建議干脆殺了此人!”
鄭文公吃驚地看著叔詹,覺得實在不可思議,你這個態度轉成了180度,轉過頭了好不好?你叫寡人殺了他,他走了那么多國家都沒人殺他,倒讓寡人來背這種不義的歷史罵名啊?
鄭文公不再理會叔詹,吩咐守城士兵:別理那幫叫花子。
寒風凜冽中,重耳就這樣被拒于鄭國城門外,又冷又餓又困的他,帶著無比羞辱的一顆受傷的心,無奈頂風冒雪奔向楚國。在重耳這顆受傷的心里,深深地埋下了對鄭國的怨恨:“本公子一定會回來的,到時,你們鄭國一定會為今天的所為付出血的代價!”
其實,在筆者看來,鄭文公并非沒有仁義,他不是不知道,既然不禮遇重耳,那也應該殺了重耳,以免將來被重耳報復。但他沒有這樣做,在他看來,這不是一個大寫的人應該可以做的事。同樣,他也希望重耳能夠理解,因為他也聽說了,晉公子重耳是一個賢人。既然是賢人,到時也可以講道理的嘛。
一切,由命運來決定吧。重耳,休怪我鄭國對你無禮了,寡人實在是沒有辦法啊。
只是,他沒想到的是,那個賢人晉公子重耳,后來當了上晉國國君,但他可不講道理,而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晉文公后來伐衛、伐曹、伐鄭,幾乎都有一個出兵的理由:報復想當年沒禮遇自己的這些諸侯。
但現在,可憐的晉國公子重耳還在繼續他的流亡之路,而這條路,終于通到了他想象中的當時春秋江湖第一強國,楚國。
喜歡春秋晉國風云請大家收藏:()春秋晉國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