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后面更精彩!
到后來,曲沃桓叔、曲沃莊伯和曲沃武公數次攻下晉國公族大宗的翼城,但總是功虧一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周天子的反對。
而主要反對的聲音來自當時擔任大周王朝卿士的虢公,也正是這個虢公,數次率王師及虢軍、諸侯聯軍來教訓曲沃。
當時的曲沃只能是忍氣吞聲,無可奈何地看著翼城這只煮熟的鴨子一次次飛走。
尤其是曲沃莊伯那一次,本來已經取得了周天子的支持,當時甚至還派出王師來支持曲沃,也再次占領了翼城。
結果,就是這個虢公使了陰招,使周天子立即反悔,轉而支持翼城。
晉國與虢國的矛盾根本沒法調和,但虢國當時國力強大,多次率諸侯教訓晉國,晉國一次次忍氣吞聲。
然后是群公子事件中,雖然晉獻公消滅了絕大多數的群公子,但仍有幾個漏網之魚突圍而逃到了虢國。
虢國人對他們還挺客氣。這是晉獻公的一塊心病,斬草必須除根。
長遠的考慮則是虢國正處于晉國南邊,當時分為北、南兩虢國,實質上是同一個虢國,北虢國是依附于南虢國的。
晉軍要進入中原,必然要經過虢國。也就是說,虢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他是晉國進軍中原的一只攔路虎,從戰略層面考慮,虢國必須除去。
公元前668年,晉獻公親率晉軍討伐虢國。結果,信心滿滿的晉獻公卻遭受到了敗績。
原來,虢國并非弱旅,不但南北兩個虢國緊緊相聯,虢國北邊還有一個虞國,晉軍如果南下中條山進攻虢國,必須要借道虞國。
虢國作為當時周王朝的卿士諸侯,與虞國本就同為姬姓,并且結成聯盟。
所以,晉軍向虢國進發,必須繞道虞國。而繞道虞國則必須沿山道通行,戰車等很難通過。
結果,晉軍到達虢國時就是一支輕裝且疲憊的部隊。
而且,虢國早就從虞國處得到了晉軍來犯的情報,怎么打得過虢國?
史料記載,晉獻公討伐虢國,落敗而歸。
晉獻公哪里肯咽下這口氣?
第二年,重新整頓兵馬的晉獻公再次討伐虢國。
這一次,大司空士蒍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對晉獻公道:“主公,虢國當然要討伐,但現在我們師出之名還不夠,尤其是虢國實力較強,內部也團結。
我們還是要等等,時機出現,再伐不遲。依臣之見,眼下我們晉國還是先吞并幾個小國吧。”
喜歡春秋晉國風云請大家收藏:()春秋晉國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