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管如何,此時列國諸侯們還是都遵守著弭兵會盟的精神,或者加強內部建設管理,或者大搞權力斗爭。反正還是應了那句話,雖無外患,但有內憂。
秦國公子嬴針就在這個時候,在晉國的春秋風云里留下了自己的一筆。
這里我們必須作個說明,春秋時期,姓是不用于直接稱呼的,在一些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姜子牙、秦始皇嬴政、羋月等,這其實是不規范的。
姓的本義,是指孩子從母體中誕生出來。所以,在夏商周之前的母系社會,孩子只知道母親,而不知道父親。故而,姓代表著的是母親一系的血脈關系。
氏的本義,是指男人健壯的手臂,反映著男子的力量。夏商周時期已進入了父系社會,男子的族系關系,以氏相別。故而,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舉例來說,黃帝姓姬,但我們都稱之為軒轅氏。炎帝姓姜,但我們都稱之為神農氏。
對列國諸侯們的稱呼,我們是稱其謚號的,如齊桓公、秦襄公、晉平公等。
對其他男人的稱呼,我們往往是“氏+名”。如楚國的公子們,以熊為氏,我們稱熊某某。當然,有時會在前面加個公子、公孫。
對女子的稱呼,有謚號的,稱謚號,如魯桓公夫人文姜,衛宣公夫人宣姜等。其他的,往往是“氏+姓”,如徐嬴,大家一看就知道這位是徐國某公族女子,姓嬴。
至于羋月、羋八子之類的稱呼,那是不規范的。
因此,此時的秦國,嬴姓趙氏,那其國君也好,公子們也好,按理應該是稱其為趙某某,但我們習慣于稱呼其嬴某某,這主要也是基于傳統稱呼。如中學歷史教科書里就稱秦始皇為嬴政。
所以,這位秦國嬴針,我們就稱其為嬴針。
這位嬴針公子本來在秦國深得秦國先君秦桓公寵愛,秦桓公去世后,居然留下遺囑:國君由老大當,但老二也享有與國君同等的待遇。
這算哪門子道理?
即位的老大秦景公一直很不痛快。直到后來,老二嬴針積聚了大量的財富,已然到了富可敵國的地步,這極大威脅著秦景公的君權。
所以,秦景公決定修理修理兄弟嬴針。
一山不容二虎,嬴針也終于明白了這個道理。國君哥哥要對自己下手了,那怎么辦?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公元前541年5月,嬴針在其母親的規勸下離開了秦國,流亡到了晉國。
秦景公見嬴針弟弟如此知趣,當然任由其出國流亡。秦景公允許其將家財悉數帶走。
走吧,眼不見為凈。
但令晉國人驚訝的是,這位秦國公子嬴針帶到晉國來的財富,那絕對是創造了新的吉尼斯記錄了。史料記載,單單是乘車便達一千乘!
這是什么概念?
一位秦國公子,居然擁有一千輛乘車!每輛車由四匹馬拉著,那就得四千匹!
我們把當時的乘車想象成現在的一輛勞斯萊斯吧,即嬴針帶到晉國的私人財物居然有千輛豪車!看來,這位嬴針是一位車迷啊。
再想想看,這些乘車如果裝載著財物,那得有多少財物?
史料記載,從秦國的都城雍城到晉國都城新絳,至少一千余里。
于是,春秋史上一起并非軍事行動的乘車大展示在兩個國家的都城之間舉行了。千里黃土故道,豪華乘車首尾相連,其景象自然是壯觀得很。
晉國人都來看這千古未曾見過的奇觀了,連范鞅、韓起等卿大夫都去看了,晉平公也親自來觀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