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57年3月,晉國召集魯國、宋國、衛(wèi)國、鄭國、曹國、莒國、薛國、杞國、邾國和小邾國在湨梁召開國際會議。
湨梁,今河南省濟源市西。這是晉國新君晉平公即位以來的第一次國際會議,列國諸侯當然都重視了,都由國君帶著卿大夫參加會議。
這次會議當然是邀請了齊國參加。齊國本也表示會參加,但國君齊靈公不但沒親自參加,本已參會的齊國上卿高厚居然還逃了會!
所以,最后參會的諸侯中,便沒有齊國。會議通過了國際新秩序相關規(guī)定,要求各諸侯國退回互相侵占的土地。
由于莒國、邾國連續(xù)侵犯魯國,會議決定拘捕邾國國君邾宣公和莒國國君莒犁比公!
這兩個國君倒霉不?屁顛屁顛來參加晉平公即位后的第一次重要國際會議,但居然在會上被逮捕了!
應該說,這是非常不講道理的。但晉國就是這么蠻橫,誰敢有意見?
很顯然,這不是晉平公的意思,這只能是中軍將荀偃的意思。
由于晉平公尚是一個少年,荀偃自認為現在自己是老大了,他要發(fā)發(fā)威,正好有個機會給莒國、邾國一點顏色瞧瞧,于是就逮捕了參會的兩國國君。
理由早就找到了,兩條罪狀:第一,居然無禮諸侯聯(lián)盟盟主晉國,未經晉國同意,兩國興兵討伐魯國;第二,據說與楚國有來往。
這個年代,與楚國有來往的,除了楚國原來的附庸國外,中原諸侯中也就剩下許國、陳國、蔡國少數幾個諸侯國了,還有便是被中原列為東夷的徐國等小國。
莒國和邾國一直在中原勢力范圍內,居然敢與楚國來往,必須嚴懲。
晉悼公在時,魯國已經向晉國喊過冤,要求晉國教訓莒國和邾國,至少同意魯國討伐這兩國。
由于晉悼公生病,后來還病死了,所以這事便拖了下來。這些荀偃當然是很清楚的,所以他便借這個機會,嚴懲了莒國和邾國。
當然,這些也是荀偃為自己立威的手段。甚至,在最后的盟誓中,荀偃認為,雖然各國國君都親自參加了,但由于主盟國晉國國君晉平公尚幼,那就由各國上卿來完成盟誓吧。
于是,春秋史上一次相當奇葩的會盟便誕生了:在各國國君都參會的情況下,最后卻是由各國的卿大夫來完成盟誓!
這叫什么?這就叫大家都可以不把自己的國君放在眼里了!發(fā)號施令的,已經是各國卿大夫了,而不再是你國君了。
春秋到了這個時候,各國卿大夫的權勢已然是超越了國君。
如果晉悼公尚在,誰都不敢造次。但現在是連晉國都淪為由卿大夫說了算,其余各國本就卿強君弱的態(tài)勢馬上直接翻牌了。
湨梁會盟達成的最后一個決議是臨時性的,那便是追究齊國私自逃會的責任。
早有情報被送到了齊國,齊靈公一看,這么多諸侯組成聯(lián)軍要打自己,自己還沒作好準備,那就服軟吧。
于是,齊靈公趕快派人認錯,并重重賄賂晉平公以及荀偃、范匄等晉國高層領導。
莒國和邾國一看,哦,賄賂這一套又有效了?于是,兩國也重重向晉國人賄賂,終于從原來的重處分降為由晉國給予嚴肅的批評教育。然后,兩國國君平安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