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見了,笑道:“壺叔,你做什么啊,這些東西還要留著干嘛?一回到晉國,大家馬上便榮華富貴,要什么沒什么?扔了吧,都是一些破舊之物了。”
說者無意,但聽者卻是心里一動:公子今日能夠扔了這些陪伴了十多年的老物件,那我們這些追隨于他身邊的舊臣老友,豈不也是可能如此?
狐偃是這么想的,介子推也是這么想的。
狐偃對重耳道:“公子,前面便是晉界了。現在的形勢對您來說是一片大好,內有晉國諸臣,外有秦國大兵。
公子回晉國后,應該是能夠順利奪得國君之位。臣心愿已了,使命已成,再跟著公子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就請公子允許臣留在秦國吧。”
重耳大驚,狐偃這可是自己的肱股之臣,最信任的舅舅,眼看成功在望,他怎么生出此等離心呢?
重耳忙道:“我正想要與舅父共享榮華富貴,舅父何出此言?”
狐偃也就直說了:“以前公子流亡諸侯,臣必然忠心追隨。但這些年下來,窮困潦倒,千辛萬苦,臣已是心力耗盡,就象這些坐席蚊帳、鍋碗瓢盆,留著也沒多大用了。”
重耳終于聽出味道來了,滿臉羞慚,忙叫壺叔將這些物件舊事都裝上船。
然后,重耳連連向狐偃道歉,指天立地發誓道:“我今日回國,如果忘了舅父的功勞,那便請上天不佑,子孫后代無福!”
旁邊的介子推聽了,心里暗自嘆氣,心想,公子此人怎么樣,其實這19年來,大家都看得是清清楚楚。
就純粹是一個運氣好,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
所以,介子推雖然當時沒有說要離開重耳,但已是心生退意。
尤其是當狐偃搞一出迫使重耳對著黃河盟誓后,介子推也看不起狐偃,更不想與狐偃這樣表功之徒為同僚。
介子推認為,重耳能夠回國奪得君位是天意,但狐偃卻認為是自己的功勞。
所以,介子推認為狐偃實則是一個貪圖富貴之徒,自己不屑與之同朝,故心生退意。
史料記載,介子推此后便不再與狐偃等人一起,他故意落在最后,渡過黃河后,他便不辭而別,直接回到了老家!
介子推的故事,我們后面還要講。
重耳在黃河邊以子孫后代向狐偃等人發誓,要與大家共享富貴,但后來呢?
他殺了顛喆,燒死了介子推,還差點殺了魏犨!
但似乎上天確實應驗給了重耳一個后代之禍:三家分晉,晉國滅亡!
喜歡春秋晉國風云請大家收藏:()春秋晉國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