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驪姬知道,自己的計劃需要一個長期的實施過程,驪姬不停盤算著自己的計劃。
這個時候,晉獻公也在不停盤算著另一件事:晉國公室,自己這一脈顯然已成為大宗了,但晉國歷史上的大小宗之爭導致的67年內亂,會不會重演呢?
晉獻公看到的問題,是現在的晉國公室力量太強大了,除了自己這一脈大宗,還有同樣與自己一樣源于曲沃桓叔、曲沃莊伯的眾多子孫們,現在的地位都是晉國公室的小宗。
他們許多有自己的封邑,而且隨著一代代傳承下來,這些源于曲沃的晉國公族子孫們,被歷史稱作晉國群公子的這幫人,勢力越來越大。
自己僅孤家寡人,哪怕是再多妻妾,再怎么努力,也比不過群公子們的繁衍速度啊。
如果有一天,這些小宗據封邑而作亂,那晉國豈不是要重走那段大小宗相斗的歷史舊路?
想到這里,晉獻公不禁打了一個寒顫。
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憂君之憂,并給出解決方案,這是歷史上一些牛人的厲害之處。當晉獻公在擔憂群公子的問題時,晉國歷史上又一位牛人登場了,他便是士蒍!
士蒍,約公元前716年生,卒于公元前660年,士氏,名蒍,字子輿,晉獻公時代晉國著名大夫。
這樣一位大牛人,我們得理一理他的家族史。
在周宣王時期,大周王朝有一位叫杜伯的大夫。杜伯本姓劉,字平濃,據傳是堯之子丹朱九弟的后裔。
那后來為何以杜為氏呢?
我們得先講講晉國的前史。
晉國的前身唐國本屬于劉氏,來源于劉姓鼻祖劉累。傳說,劉累是夏朝時期一位大牛人,他有一門獨家絕技:養龍。
據傳,夏帝孔甲曾經得到兩頭龍,而且一雌一雄,由劉累負責飼養。劉累養龍果然有一手,孔甲帝非常滿意,賜劉累“御龍氏”。
但龍也有生老病死時啊,結果某天有一頭龍死了,這可攤上大事了。劉累不敢稟報,但卻用這頭死龍的肉制成了龍肉羹進獻給孔甲帝。
龍肉羹看來是味極美,孔甲帝吃了龍肉羹后還想吃,命令劉累再獻。
劉累哪里還獻得出來?
要不,將另一頭龍也宰了?
劉累實在沒法子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于是便逃到了河南魯山一帶隱居起來。
劉累死后,其后世子孫便以劉為氏,這是中國劉姓的最早起源了。
不管如何,劉累這樣的人是肯定會得到歷朝歷代的重視的,劉累雖然不在了,但他的子孫后裔仍在。到了商王朝時,劉氏被封于唐地。
后來大周王朝滅了大商王朝,重新封了劉氏于唐地,這便是大周王朝時的唐國。
我們前面講過,到了周成王時,唐國據國叛亂。周公姬旦親自率王師平定了唐國之亂,然后將唐國封給了唐叔虞。
后來,唐叔虞的兒子晉燮侯將唐國改成了晉國!
也就是說,本來是劉姓的唐國,現在成了姬姓的晉國,那這些劉姓人到哪里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