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起出使楚國,如果沒有楚國那位叫蒍啟強的太宰一番勸說,韓起就差點被楚國人砍掉雙腳當守門員了。
雖然,我們在這個時候基本在講的,是晉國君臣越來越貪腐的故事。但應該注意到,蒍啟強說楚王時,提到了很多晉國賢臣。
是的,不管如何,強大的晉國,許多堪稱春秋賢臣良將的士大夫是值得我們好好提一提的。
比如,曾經的太傅師曠,這是一位上大夫,春秋時期著名的盲人音樂大師。我們在前面講晉齊平陰之役時,已經提到過這位晉國大牛人了,當時,隨軍的師曠僅憑聽到齊營方向傳來烏鴉鳴叫聲,便判定齊軍已撤,令人嘆服。
在講趙武遇到的那位老雜役時,師曠能夠通過甲子算齡迅速計算出老雜役活了多少歲。此外,史料還記載了其他許多關于師曠的故事。
師曠,生于約公元前609年,卒于公元前527年,氏師名曠,字子野,晉國揚地人,盲人音樂大師,晉國高士。
師曠在年輕時就入宮成為宮廷樂師,后來更官至太宰。太宰在夏商周以來便是一個顯赫的高位,“總六官之事,事無所不統”。
到了春秋后期,雖然太宰的實際權力大大降低,但從地位上看仍為宮中重要職務。可見師曠在當時晉國國君心目中是一位重臣。
師曠是一位盲人,但他并不是天生就失明的。據說,為了專研音樂,不讓自己被世間其他雜事所分散精力,師曠天天用艾草薰雙眼,最終硬生生讓自己成為盲人。
成為盲人的師曠終于在音樂上的造詣突飛猛進,到后來,師曠但凡彈琴,馬兒會停止吃草,鳥兒會停止飛翔,翹首迷醉于師曠的音樂。
這里似乎涉及到了不少成語,四大美女因太漂亮而導致魚兒沉入水底、雁兒自空中落下、花兒含羞不開、月兒隱于云中一樣,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便來了。
形容師曠的音樂之美,看來完全可以用“馬不食草鳥忘飛”了。
師曠以師為氏,這是一個源于官職、技能的氏。音樂在夏商周時期非常重要,因為音樂關乎禮儀。什么時候什么場合什么大事要有什么禮儀,就得配套什么音樂。
所以,夏商周時期,朝廷設置了一個管理樂技的官職,這個官職就叫“師”。到大周王朝時,稱為師尹。
于是,曾經當過師或者師尹的人,其后人便以其祖先的官職為氏,這便是師氏的起源之說。
在大周王朝時期,由于音樂的特殊作用,人們尊稱那些擅長樂技的人為師,這也是師姓的淵源之一。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中原涌現了許多師,如晉國師曠、師服,魯國師乙、師襄,鄭國師悝、師觸、師躅、師惠、師叔,衛國師涓等等,皆為當時的著名樂師,精于音律。
在中華神話傳說中,有一位叫師延的上古神話人物。
據說他精通陰陽,有著“拊弦琴,則地禰皆升;吹玉律,由天神俱降;聽眾國音樂,以審興亡之兆”的神通,被稱為中國歷史上華臺,那必須得壓楚國一頭!晉平公決定建一個比楚國還要宏偉的建筑出來。
盡管當時有不少大臣反對,紛紛上書勸諫晉平公停止搜刮民脂民膏,不要搞什么享樂主義,希望國君帶頭反對奢靡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