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時候的魯國,對晉國當然得小心事奉,大家雖然同為大周王朝的侯爵諸侯,但兩國實力相差太遠了。
不用說季孫宿需要拍好韓起的馬屁,韓起后來到了齊國、衛國、鄭國等中原列國,哪國的國君和卿大夫不對韓起獻媚呢?
對魯國來講,既然你晉國那么有禮,屈尊前來聘問,那自然得第一時間回聘。禮尚往來,你對我客氣,我不能就當福氣了,而要記得還禮。
不管如何,韓起對文化底蘊最為深厚的魯國人所吟賦的詩經還是相當熟悉的,這也使他有了一個知詩書守禮義的美名。
公元前540年夏,韓起剛回晉國,魯國就派上卿子叔弓朝見晉平公。
晉平公派人在都城新絳郊外慰勞子叔弓,子叔弓對來人深施一禮,道:
“寡君派我前來貴國朝見,再三叮囑不得將自己當成賓客。所以,晉侯這般客氣,派您前來慰勞,我實在不敢受吶。”
這又幾個意思?
原來,一國行人聘問他國,對方依禮應在都城郊外迎接并慰勞,這個用專業術語講,叫郊勞,也是聘問的第一道程序。
晉國郊勞子叔弓,這完全是依禮而來的,你子叔弓推辭做什么?
這是因為春天的時候,韓起赴魯國聘問,魯國執政上卿季孫宿所表現出來的,哪里是兩國平等的外交關系?純粹就是把魯國當成是晉國的附庸這樣的關系嘛。
既然如此,那魯國派往晉國聘問的使者,就相當于晉國的一個普通臣子,不再是代表平等國家的客人!
所以,子叔弓必須以謙恭的態度,對前來慰問接待的晉國代表予以辭謝謙讓。
魯國,把對晉國的恭敬態度,演繹到了極點!
還沒完哩。
晉國人將子叔弓迎進了專門接待列國使臣的驛館,子叔弓又把代表魯國的謙讓給表演了一番:
“實在是太麻煩貴國了,我此番來貴國,就是為了延續兩國往日的友好。我有幸來貴國完成此使命,已經是天大的福分了,怎么還敢勞煩貴國安排住宿呢?”
得,子叔弓這一番表演,給晉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子叔弓也在春秋史上獲得了崇高的評價。
晉國賢大夫羊舌肸就這樣曰道:“子叔弓可謂知禮。忠信,禮之器也;卑讓,禮之宗也。言辭不忘國家,這是忠信;先國家后自己,這是卑讓。”
這話我們不翻譯了,反正一句話:此人有德,懂得忠信謙讓。
連齊國的上大夫晏嬰也對韓起非常推崇韓起。當時,韓起代表晉平公向齊國少姜下聘禮,在與晏嬰閑聊時,評價了當時在齊國權傾一時的兩位上卿高蠆、欒灶的兒子。
韓起僅憑與兩位年輕人見面閑聊了幾句,便斷言他倆的兒子即高疆、欒施將保不住各自家業。
全齊國人都不相信,只有晏嬰認為韓起的判斷是正確的。事實也證明,韓起這次評價是正確的,因為欒、高兩族后來都在齊國權力斗爭落敗,逃亡他國。
韓起到衛國去聘問時,史料又記載了衛國執政大夫北宮文子吟詩,將韓起比作衛國先君衛武公。
這讓韓起的知名度更大,再加上又是晉國中軍將,韓起確實有些飄飄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