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天下諸侯都是以晉國馬首是瞻的,晉國怎么做,他們就怎么做。
晉國也正因為一直率先垂范,所以能當中原諸侯聯盟盟主。根據會議精神,你晉國得率先慷慨解囊。
但晉平公卻不干了:“什么,要寡人拿出那么多的財物給宋國?不干!
絕對不能這么干!
今天宋國遭火災,明天鄭國遭水災,天天都有災禍,寡人天天救濟?啊?!”
趙武傻眼了,心道:“主公啊主公,您少花點銀子在修建亭臺樓閣上,這點錢算什么?
宋國可是咱晉國最忠心的盟國,晉國是盟主,必須得作出表率。”
但是,無論趙武怎么勸說,要晉平公拿出晉國的錢來幫助宋國,他堅決不干。
晉平公甚至在想,他還要給自己修一座晉國地標級的高臺,為此還在到處籌集資金,哪舍得給你宋國人?
再說,這世界,自己不是霸主嗎?只有人家送盟主貢賦財物的,哪有盟主無償送人家的?
好了,救助宋國的國際協議是簽了,但晉國沒有具體實際行動,列國諸侯當然也都沒有具體實際行動。
可憐的宋國人,白白期盼了一場,也白白忙碌了一場。
宋國出了火災,楚國卻是令尹換人了。弭兵會盟結束后,楚國令尹屈建病卒,楚國公子熊圍擔任了令尹。
熊圍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夠在江湖上露露臉。于是,熊圍派人到晉國,向趙武提出了會盟諸侯的要求。
趙武答應了,他知道這個熊圍是什么貨色。這是一個既蠻橫霸道又貪得無厭的人,甚至根本不守臣子禮節的人。
趙武也知道他想干什么,無非就是向全世界展示一下自己而已。
但趙武也希望借這個機會,對熊圍作個善意的提醒,提醒他一切以和平大業為重。
趙武不希望楚國發生什么大事,楚國內部的穩定符合整個江湖的利益,也是趙武在自己的身體狀況越來越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下,希望楚國能夠堅定貫徹執行弭兵會盟精神。
公元前541年正月,由楚國提議、晉國附和、各諸侯國參會的國際會議在鄭國的虢邑召開。
虢邑,即今河南鄭州市上街區一帶,這次會議的規格要小了很多,代表各國參會的都是執政的卿大夫,諸侯國君一個都沒來。
哪些人呢?全都是當時江湖中的一班牛氣沖天的諸侯國卿大夫。
晉國中軍將趙武,楚國令尹熊圍,齊國世襲上卿國弱,魯國執政上卿叔孫豹,宋國右師向戌,衛國執政上卿齊惡,陳國執政上卿陳招,蔡國執政上卿蔡歸生,鄭國執國卿大夫罕虎,還有許國和曹國的代表,許三和曹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