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遠千里辛辛苦苦帶著軍隊來討伐秦國,現在好不容易到了這里,如果大家一鼓作氣,頃刻便能夠到達秦都雍城,然后便開始圍城,最后拿下雍城。
誰知聯軍統帥、晉國中軍將荀偃卻一直不想進軍!難道,晉侯曾經給他下過秘令,只許進攻到哪里?
很多人的想法都是這個樣。到了晚上,在反復試驗過棫林城里的水不再有毒后,大家總算松了口氣。
但關于晉國中軍將一直想著要撤軍的流言,開始在聯軍中擴散開了。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下軍將欒黡終于忍不住了。他已經相信,荀偃肯定是得到了國君的命令。否則,他敢不進軍?
一方面是得到了國君的命令,另一方面荀偃想著貪功,所以才導致聯軍走走停停,伐秦之戰變成了出國旅游。
想到秦國佬居然還搞投毒,欒黡也不寒而栗。如果他們一路上將所有的城鎮、河道、水井都下了毒,那聯軍豈不是要全部葬身秦國?
那么大一條涇河都能被毒成這樣哦。既然如此,那干脆就撤軍得了。
“元帥,明天是否要繼續向雍城推進?”欒黡沉著臉問荀偃。
荀偃哪里有答案?他也已經被秦國人的下毒手段給嚇怕了。
“要不,我們再開會商議一下吧。”荀偃貌似很喜歡開會。
“算了算了,別搞文山會海這一套了。大家累了,想早點休息。你就告訴大家一聲,明天怎么辦就行。”欒黡幾乎不給荀偃面子了。
“明天這個明天就這樣吧,大家以我馬首是瞻就行了。”荀偃很不高興。
史料記載的原話是“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
意思就是,明天天一亮,大家都將水井給填了,將灶夷平了,準備好戰車,最后看本元帥的馬頭朝向哪里,軍隊便向哪里進發。
成語馬首是瞻,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晉國中軍將荀偃發明了。
大家面面相覷,但誰也不想發表意見。那就看明天你荀元帥的馬頭朝哪里了。
欒黡回到自己的營帳,將下軍佐魏絳以及各將領們召集了起來,對大家說:
“自古至今,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樣發布命令的,主帥不拿主意,卻由馬來決定?既然要撤軍,那就干脆點,明天我們先撤吧。”
魏絳很無語,但他是六卿中排名最后的一位,知道荀偃、范匄、欒黡等人有了矛盾,哪里敢多說一句話?
作為下軍佐,他的職責就是協助好自己的上司欒黡。欒黡說怎么做,那就怎么做,這肯定不會錯。
第二天,荀偃還在糾結該把自己戰車上四匹馬的馬首朝向東還是西時,突然軍士來報:
“報元帥,下軍、新軍在欒黡的帶領下,已經向東走了!”
“啊?向東走?那豈不是撤軍班師了?他們怎么可以私自撤軍?”荀偃故意大怒,心里卻非常得意。
不管如何,回國后,如果追究責任,那撤軍的是欒黡而不是自己。
“欒偃大夫說了,他們已經好幾次來看過元帥的馬了。撤退之前,他們說元帥的馬其中有三匹頭整個晚上都是朝著東邊的,另外一匹朝著北方。他們認為既然馬有向東之意,那肯定是要撤軍了。”軍士一本正經嚴肅向荀偃報告。
荀偃啞口無言,晉下軍和新軍撤了,那還不趕快趁機撤軍?
荀偃下令,各諸侯軍隊全體撤軍。于是,聯軍依次渡過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