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齊國也太不是東西了,剛剛在陽谷與寡人簽訂了盟約,答應了加入晉國陣營。卻偏偏背信棄義攻打魯衛兩國,看來不教訓教訓你齊國是不行了。
就這樣,晉國出兵了,按郤克的要求,兵車800乘!
在出多少兵力上,史料還記載了一件事,那就是一開始晉景公是只給700乘的。
但郤克堅持要800乘,郤克對晉景公說:“主公,700乘哪里夠啊?還不到晉三軍一半的兵力!
想當年,我們晉國與楚國在城濮一戰,那個時候便已經是700乘兵力了。
但是,那個時候我們晉國的先輩包括先軫、狐偃、趙衰、狐毛、胥臣等等,那些是什么人啊?全都是史冊留名的超級牛人。
如果把臣放到他們那里一比,恐怕連替他們拎包提鞋的資格都沒有吧。
再加上先君文公那么厲害的人,打一個楚國就需要700乘。現在就給臣700乘,這真的不夠啊。”
晉景公看了看郤克,心里笑了:“你個郤克,時代不一樣了啊。那個時候,我們晉國只需要對付一個楚國即可,所以全軍而動。現在就對付一個區區齊國,要那么多兵作什么?”
嘴里卻道:“那就依元帥所請,800乘,總兵力的一半,應該夠了吧?”
為打齊國出多少兵力,君臣就這樣搞起了討價還價。
但這個乘,又是什么概念呢?
我們已經多次講過了,春秋早期,戰車是代表軍事實力的最直接概念。
一般戰車的編制是一輛戰車配三名甲士,一人駕車,站在最前方,稱車御;一人持戟負責近距離攻擊,站在戰車右后方,稱車右;一人用弓箭,負責遠距離攻擊,稱車左。
一般,如果是將帥或者君主在戰車上,那是要處在戰車左后方這個位置。有時這個位置上面架起戰鼓,君主和主帥主要是親自擂鼓以助士氣。
當然,很多時候,將帥也是直接參加攻擊的。
能夠在戰車上作戰的,那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但一乘戰車的兵力卻不可能是三個人,在春秋時期,一般是一輛戰車要配套72士卒,加上戰車上的3人,那標準配置是75人。
所以晉國此次出動800乘戰車,相當于大軍約6萬人。
在這當時的貴族戰爭中,也算是較大兵力了。
想當年,晉軍與楚軍在城濮開戰,晉文公出動了全部兵力,總兵力不過700乘。
現在晉景公給了郤克800乘,只占到當時晉軍總兵力的一半,說明晉軍的軍事實力比起40年以前來,已經增強足足一倍有余。
這個當然得感謝晉襄公時期所開創的“州兵”,前面我們講得很詳細了,這里也不費筆墨了。
郤克出征了,800乘晉國精兵,具體將佐為中軍將郤克,上軍佐士燮,下軍將欒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