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事件,在中國歷史上占據了一個“首開被神經病案例歷史”的地位!
雖然郤缺成功地將趙朔給扶進了六卿班子,但他很清楚,自己這樣做肯定得罪了胥氏家族!
胥氏家族又不是孤立于整個晉國各大家族,他們也有他們的勢力。
那就再低調點吧,低調到什么程度呢?
直接將中軍元帥的權力讓出來!
讓給誰?
讓給一心想當中軍元帥的荀林父!
郤缺邀請荀林父喝了一次茶,兩人把這茶喝出了講政治的高度,最后達成的共識是這樣的:
郤缺雖然名義上仍舊暫代中軍元帥一職,但實際權力全部讓渡給荀林父,由荀林父來接掌晉國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中軍元帥權力!
不但如此,郤缺承諾他將推薦荀林父為下一任中軍元帥不二人選!
作為對郤缺讓賢的報答,荀林父承諾只要他擔任晉國中軍元帥,那就立即提拔其子郤至進入六卿班子!
多么高明的政治交易,一個暫行中軍元帥,一個中軍佐,兩個人就這樣喝了一次茶,把晉國的下一屆六卿班子給搭起來了。
這個時候,我們再看看晉國的六卿班子是如何的:
中軍元帥郤缺(暫代),中軍佐荀林父;上軍帥士會,上軍佐先縠;下軍帥欒盾,下軍佐趙朔。
荀林父志得意滿,他相信郤缺的為人,知道此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再加上此時的晉國對外三策本就是荀林父制訂的,所以荀林父行使起中軍元帥的職責來也是駕輕馭就,儼然就是晉國中軍元帥了。
為了進一步威服中原諸侯,在荀林父的建議下,公元前600年9月,晉成公在鄭國的扈地召開國際會議。
扈地,今天的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西,當時屬于鄭國地盤,到后來被晉國奪取。
會議邀請了宋文公、衛成公、鄭襄公、曹文公參會,會議的議題主要是商議如何救鄭國,并且討伐齊國。
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先說說齊國。
原來,兩年前,齊國仗勢欺人,侵占了萊國。根據救援弱小的示德原則,晉國作為諸侯之長,當然要為萊國討個公道。
當然,這是表面理由,真正的原因是最近一段時間來,楚國積極拉攏齊國。
齊國作為曾經的春秋霸主,對晉國這個新的春秋霸主相當不服氣,一直陽奉陰違。
晉靈公時期,晉國便討伐過齊國,當時齊國在無法與晉國率領的聯軍抗衡的情況下選擇了重賄以避兵禍。
不管如何,齊國對晉國一直是不服的。于是,當南方的楚國向齊國表達了結盟的意愿后,齊國已經有意與楚國結盟了。
但由于齊國也是一個大國,晉國不可能一下子對楚國和齊國動手。
所以關于對付齊國的議題,扈地會盟可能只是搞了一個原則性的東西,類似于“我們強烈譴責某些東方大國不顧江湖道義欺負弱小的丑惡行徑”之類的說法。
于是,扈地會盟最后根本沒有任何討伐齊國的軍事行動。
再說鄭國。自黑壤會議后,晉鄭結盟,而楚國北上爭鋒,必然先取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