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內部事務基本了了,那就去江湖上看看吧,該履行中原諸侯盟主的責任了。
公元前606年春,晉成公決定教訓一下鄭國。原因很簡單,鄭國又跟著楚國混了。
春秋中后期的鄭國著實可憐,由于其戰略位置太過于重要,夾在晉楚兩大國中間,兩頭受氣,又兩頭關照。
晉國和楚國無論是哪個,無論是高興還是不高興,都要拿鄭國來出氣,目的便是要將鄭國拉到自己麾下。
在晉靈公時期,尤其是公元前610年以來,晉國是連續打擊鄭國。
公元前610年,晉國對鄭國表示了嚴厲的批評,鄭國非常不服。鄭國本就是楚國的鐵桿兄弟,城濮之戰后才無奈跟了晉國。
十多年來,鄭國對晉國一直是小心翼翼的侍候著。但晉國就是對鄭國橫鼻子豎臉的,這讓鄭國真的很失望。
鄭國搞了一出致晉國中軍元帥趙盾書后,趙盾感覺到了鄭國問題的主要責任在晉國,因為晉國總是受賄,從而在處理一些國際問題上令諸侯不服。
于是,為把鄭國爭取過來,晉國與鄭國訂立盟約,互派質子,雙方重歸于好。
楚國見狀,立即出兵。鄭國見楚國來了,立即投降楚國。
于是,公元前608年,鄭國又宣布脫離晉國為首的中原聯盟,加入楚國為首的南聯盟。
公元前607年,鄭國按照楚國的指示,出兵討伐晉國鐵桿盟友宋國。結果宋國慘敗,這讓晉國非常惱火。
公元前607年,晉國由趙盾率軍討伐鄭國,楚國來援,雙方發生北林之役,晉軍損失了大夫解揚后撤軍。
楚軍撤后,趙盾再次率軍討伐鄭國。結果楚軍很快又北上,趙盾不敢與楚直接開戰,只好撤軍。
這些事,我們前面講過了。楚國的咄咄逼人,讓晉國在國際社會真的抬不起頭來。
晉國人坐不住了,必須與楚國真刀真槍干一場!
與楚國爭雄,關鍵便是鄭國,晉成公決定再次討伐鄭國。
公元前606年春,晉成公親率晉三軍直撲鄭國。
鄭國人慌了,繼續向楚國求援是規定動作。
但此時晉大軍壓境,最近幾年來年年陷入戰爭的鄭國實在耗不起了。鄭國國君鄭穆公無奈派人出使晉軍,請求結盟。
晉國派出了大夫士會出使鄭國,鄭穆公知道晉國人喜歡賄賂,便命人給士會送上重禮。
誰料士會拒絕了,他給鄭國人留下了一個不貪賄、注重禮節、謙虛低調的好印象。
鄭國人不知道的是,士會是整個晉國這個時候最有智慧的大夫之一,他很快便要進入晉國六卿班子了。
士會代表晉國與鄭國簽訂盟約后,晉大軍撤回絳都。
但楚國立即在楚莊王率領下,不但北上,而且乘勢討伐了陸渾之戎,大軍直接經過天子腳下。
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楚莊王親自導演了一場中原問鼎的大戲,等于是昭告天下:咱楚國本屬華夏,中原,也有咱楚國的一部分。
楚莊王搞完了中原問鼎后,直接討伐鄭國。
剛剛與晉國簽訂了友好同盟條約的鄭國,立即撕毀條約,轉而與楚國簽訂友好同盟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