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叫司原的虞人對國君的勸諫,大致意思就是大禹時代,劃國家為九州,九州水陸相通,讓百姓有所居而樂,畜禽有草食而繁殖,人獸和諧相處,良性循環,這就是德政。
到后來,后羿弒君奪位,卻貪戀漁獵,不理國政,過度使用武力,從而損害國家根本。
所以,臣斗膽勸誡國君不要這樣。
《虞人之箴》的歷史地位很高,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辛甲作為史官,經常給君王提類似的建議,其根本理念正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叫什么?
這就是道,天道的道,而辛甲也就奠定了其在道家思想上的地位。
辛甲受封于長子,后來長子成了晉國的城邑。辛甲的后代世襲了封邑,董狐正是其直系后代。
有人說董狐出自姬姓,這個值得懷疑。
因為辛甲本是商王朝太史,能夠在商王朝擔任太史這樣重要官職的,一般應該是商朝王族中人,商王為子姓,故有可能辛甲應為子姓。
所以董狐,應是子姓。
那到了董狐時為何成了以董為氏呢?
這與太史的具體工作職責有關。
因為太史的一項重要工作便是董督典籍。
董督在中國古代是很常見的一個詞,董督典籍,就是掌管、監督典籍的意思。
董的本義是鼎董,這是一種比蒲草細小的草,指監督管理,后指主管、統帥等。
我們現在最常見的一個詞“董事長”,就是源于此意,指一家公司里的管事的最高領導。
有一個成語“不知薡董”,說是連薡董草都不認識,比喻愚昧無知。
關于姓氏淵源,一般有這么幾種:帝王君主賜氏,以原故國名為氏,以封邑為氏,以官職為氏,以某個著名祖先的字為氏等。
還有便是以從事工作的具體職責為氏,比如董督典籍作為太史的重要職責,其后人便以董為氏。
這便是董狐之董氏來源,到這個時候,已經成為晉國一大家族了。
這也是中華姓氏文化中董姓的淵源之一,源于子姓。
董姓的另外一個淵源則是源于己姓。黃帝后裔己叔安在夏王朝時被封于飂,即在今河南唐河縣一帶。
飂叔安有一個兒子擅長養龍,專門為帝舜馴養龍,被帝舜任為豢龍氏,賜姓為董,封之于鬷川,即今山東定陶縣。
其后裔就以董為氏,成為董姓淵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