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哇,晉文公拍案叫絕。
于是,自晉文公設中、上、下三軍后,晉國又開始了大規模的軍制改革,借著兵源充足,新設立了中行、上行、下行共三軍。
行,指的是步兵。
其實晉國很早就設置過左行和右行,但當時那只是專門用于保衛國君的步兵,而且規模小得很。
而現在的三行,名義上是從屬于三軍的后備軍,其實完全是三個步兵兵團。
而且,這三行,每行只設一將而不設佐,不像晉國三軍那樣有帥佐。
三行將的地位也相對較低,都只是晉國大夫而不能進晉國的卿級班子。
先軫設立三行的目的,一是擴充軍隊以滿足晉國維持霸業的超強軍力需要,二是有效解決戰車機動性不足的問題。
在先軫看來,今后的晉國要擴充地盤,將會不斷與晉國周邊戎狄武裝作戰,那這三行就可以成為主力。
但晉文公考慮得不單單是軍事層面的東西,這位春秋霸主設置三行的目的很多:
一是要給那些在城濮之戰中獲得戰功的將軍們封賞,而將軍們最需要的就是帶兵統軍。
二是晉國地理位置特殊,周邊還有許多白狄等游牧民族存在,這些游牧民族時時要來侵擾晉國。
晉文公需要邊境有常備武裝,而新設置的三行軍就可以發揮這個作用:
作為晉國常備軍以防御邊境以外的戎狄武裝!
三是平衡晉國內部貴族勢力。
首任三行主將都是晉國傳統貴族,但相比三軍帥佐影響力較小。
現在有了軍權,那影響力大大增強,成為制衡以三軍帥佐為基本力量的晉國卿級班子力量,這對于晉國國君強化君權是有利的。
四是培養高級后備干部所需,當三軍帥佐出現空缺,可以優先從三行將中選出。
那三行將的首任人選是誰呢?
經六卿會議研究決定,由荀林父為中行將,屠岸擊為右行將,先蔑為左行將。
這里我們再強調一點,關于晉軍三軍以及三行,其將佐情況,尤其是三軍帥佐,一定要認真研究,因為晉國政壇的主要力量便在這三軍三行。
當然,軍制會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晉國的需要而經常在變化著的,現在是三軍三行,到后來三行又被取消,再后來是四軍、六軍等等。
無論是晉國現在設置三軍帥佐共六卿,還是后來的八卿、十卿、十二卿,這些卿級牛人都是三軍中的帥佐,晉國實行的是全面的軍政合一制。
我們來看看新設置的三行主將是何許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