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寒食節作為中國最早的傳統節日之一,在北方其實早有流傳,曾經是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也被稱為“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自遠古傳承下來的一個改火習慣。
什么是改火?
改為,就是用新火換舊火。火,是古代文明中一個很重要的事物,火的使用和控制使人們的生活生存方式發生重大變革。
筆者讀小學四年級時,歷史課是由一位姓梁的校長教的,當時他講的第一課便是火,講得實在太生動了,記憶猶新。
他就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給我們講歷史。他說,遠古時代,人類在飲食上與很多動物一樣的,主要生活在山洞里,過著茹毛飲血的日子,靠吃野果生肉過日子。
突然有一天,天降巨雷,劈中一棵大樹。大樹燃燒,引發了一場森林火災,將整個森林都燒成一片焦炭。
這場火災,人們由于躲避在山洞里逃過一劫,但森林里大量的動物就慘了,許多動物被燒成焦尸。
人們一開始很著急,因為一切都燒光了,沒得吃了。
但燒焦的動物尸體身上卻散發著一種特殊的香味,餓壞了的人們便試著吃這些被火烤熟的肉,結果發現味道極美。
從此,人們便開始食用火烤過的肉。
人們發現火可以烤肉,便有意保留火。到了冬季,火更使人類有效避寒。他們找到殘存的火種,想方設法保存下來。
保存火的另一個好處,是人類發現幾乎所有的野獸都怕火。
于是,火不但成為人類改善飲食、冬季保暖的重要工具,更成了保護人類安全的重要工具。
就這樣,人們對火的崇拜便慢慢成了一種文化。
人們經常圍著篝火載歌載舞,部落里專門安排人員負責火的保管和使用。
后來的奴隸制國家里,往往都設置火正、祝融等關于司職火事的重要官員。
但遠古人類很難長期保存野火,生存的需要逼迫他們人工生火。人們無意中發現,在打造石器過程中,因石器的碰撞摩擦會產生火花。
為了將火花變成可以使用的火,人們不斷探索。終于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人類有了燧人氏鉆木取火,從而實現了人工生火。
人工取火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
雖然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式,但沒有特殊情況,火一般是不能被熄滅的,畢竟取火的過程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在夏商周時期,人們往往保留著全年的火種,春秋時期當然也有這個需要。
喜歡春秋晉國風云請大家收藏:()春秋晉國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