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有條不紊地努力將他的世界和平夢給實現了,但這個時候,衛國出事了。
衛國是一個老牌傳統姬姓中原諸侯,其祖上衛武公還曾做過大周王朝的卿士。但衛武公以后,衛國便逐漸衰落了。
晉國與衛國之間也是恩怨交織的,在晉文公還是公子重耳時,曾經流亡經過衛國,結果受到了衛國人的冷遇。
晉文公出兵伐衛后,接下來借伐曹、救宋,并于城濮大敗楚軍,稱雄江湖。
從此,衛國便徹底歸順了晉國。并且,在晉國諸多小弟中,衛國表現出來的是一個死心塌地奉晉國號令的中原諸侯。
衛國參加了任何一次由晉國主導的國際會盟,參加了任何一次由晉國組織的聯合國軍,尤其是在晉國教訓齊國的歷次戰役中,衛國都忠心地追隨著晉國。
在衛國的對外政策中,能夠始終對晉國忠心,這與衛國執政大臣的執政理念是息息相關的。
這個時候的衛國執政大臣,正是孫林父。
孫林父以及他的幾位前任,一直堅定貫徹著追隨晉國的路線,使衛國成為晉國的鐵桿小弟。
所以,上百年來,衛國也得到了晉國強有力的保護,在國家發展中也獲得了極大的利益。
對衛國這樣的國家,晉國本來是很放心的。但不料這個時候,衛國國內卻出事了。
衛國出的事,也是列國諸侯國內的老套路:發生了權力斗爭。
引發衛國這次權力斗爭的原因,正是因為執政大臣孫林父太強勢了,自認為與晉國關系融洽是自己的功勞,所以孫林父恃功而驕,居然在平時表現出不把國君放在眼里的那種強勢。
衛國國君衛獻公當然很不高興,他不愿衛國就被你孫氏家族給掌控了。
就這樣,衛國國君與執政大臣之間便起了沖突,沖突的結果卻是衛獻公失敗了,被孫林父趕出了衛國。
衛獻公無奈逃亡去了齊國,孫林父干脆就另立了一個國君,這便是衛殤公。
這是公元前559年的事了,衛國發生臣子驅逐國君的惡性事件,但衛國大夫們對執政卿大夫孫林父敢怒不敢言。
衛國朝政由孫林父一手操持,當然也引發了內部矛盾。另外一位牛人寧喜最后與孫林父起了矛盾,他決心將衛獻公給迎回衛國來。
寧喜跑到了齊國見了衛獻公,衛獻公對孫林父非常怨恨,見寧喜來迎自己,非常高興,當場就對寧喜道:
“臣逐國君,孫氏太過分了。如果大夫你能夠將孫氏給趕跑了,那以后寡人與大夫你共享衛國。一切國政,均交由大夫,寡人只管一個祭祀即可。”
孫林父趕跑了國君,另立新君,按理這是一種非法行徑,是嚴重的違法亂紀行為。
晉國作為諸侯聯盟盟主,應該出面替衛獻公主持公道。
但這個時候,晉國國君晉悼公正患著病,這事便拖了下來。
令衛獻公郁悶的是,他被趕跑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558年,晉悼公居然病逝了。
繼位的晉平公又是一個小孩,大權全部被中軍將佐荀偃、范匄掌握著,其余的各卿大夫又非常低調。
再加上晉國當時重點要對付齊國,所以,衛國的事便被無限期拖了下來。
被拖了下來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孫林父與晉國中軍將范匄的私人關系非常好。
孫林父正是憑借著自己在晉國公卿大夫中的良好關系,根本沒把自己的國君衛獻公放在眼里。
反而是那位本來是非法即位的衛殤公,在孫林父的強勢執政下,坐實了衛國國君的寶座。
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