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悼王本可以安心當天子了,但這又是一個短命的主。特別是這些天,本就吃壞了肚子得了腸胃炎,又被劫持在王子朝叛軍,未得及時醫治更兼擔驚受怕,過了兩天居然駕崩了!
由于周悼王尚無嫡子,再加上王室正亂,最后在上卿單襄公等人的支持下,由周悼王之弟弟王子匄繼位,這就是周敬王。
當上天子的周敬王非常尷尬,因為他的兄弟王子朝也自稱為王了,周王朝在這個時候再次出現二王并立的局面。
與以前的周平王、周攜王二王并立一樣,這兩兄弟背后都各自有強大的勢力在支持。當時鄭國、晉國、衛國、秦國等國支持的是周平王,以虢國為首的一些諸侯則支持周攜王。
現在呢,以晉國為首的一些諸侯支持周敬王,以楚國、鄭國為首的一些諸侯則在支持王子朝。
王子朝雖然剛剛被晉軍擊敗,但他的實力尚存,更兼有楚、鄭等國支持。所以,晉軍一撤,王子朝便率軍向洛邑發起了猛攻。
洛邑根本無法抗衡,新任天子周敬王只能倉皇出逃,至洛邑王城東邊的下都躲了起來。
晉國氣極,本想立即出兵攻打洛邑。但天下輿論貌似有些不利,畢竟周景王明確表示要立王子朝為太子,而且周景王之死很蹊蹺,暴斃于田獵中,誰都認定周景王之死就是一場權力斗爭!
導致天子被弒殺這樣級別的權力斗爭,內幕如何看結果就是。你周悼王繼位為天子,最大利益獲得者,那自然是有問題的。
如果晉國直接攻打洛邑,可能一時得不到大多數諸侯的支持。而且,洛邑城高墻堅,易守難攻,晉國犯得著玩命么?
更要命的是,春秋一代名將、公認的戰爭狂人、百戰百勝的上軍將中行吳居然在這個時候不幸病逝于軍中!
晉國這十年來,幾乎凡是帶兵打仗的事,都是中行吳在擔任前線總指揮。此時晉軍突喪這員帥才,晉國內部必然作六卿人事調整。稍有不慎,還可能立即引發內部權力斗爭。
但兵還是要出的,先保護住天子再說吧。于是,晉國再次出兵,兵圍郊邑。
郊邑,正是周敬王落腳之處。所謂兵圍郊邑,其實是出兵保護郊邑,使王子朝不能繼續進攻周敬王,這也算是幫助周敬王暫時在那里站穩了腳跟。
王子朝因為晉軍干涉,不敢乘勝追擊并徹底消滅周敬王。于是,王子朝在一幫周王朝舊臣的擁立下,王子朝就在洛邑自稱為王。
由于郊邑在洛邑東邊,所以歷史上稱周敬王為東王,稱王子朝為西王。
好笑不?同在大周王朝都城洛邑,周天子同時有倆!
這里必須要說是,王子朝是雖是庶長子,但他是先王周景王曾經欽定的接班人,在朝中自然擁有大批的支持者。
必須要講一個人,即大名鼎鼎的老子先生。是否就是那位著《道德經》的老子,現在還不好說。但這位老子先生當時在朝中負責掌管典籍,相當于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在這次政治站位中應該是西王王子朝的人。
王子朝不但在朝中擁有大把的支持者,在列國諸侯中也有著廣泛的支持,如鄭國、齊國、楚國等諸侯就公開表示支持王子朝。
比如鄭國,鄭國就認為王子朝才是真命天子,那你王子猛算什么?
齊國呢?
齊景公的想法更直接,只要是晉國支持的,他就反對!
因為齊景公謀劃著他那宏偉的齊國復興大業,他不但需要展示齊國的實力,尤其是強大的軍事實力,更要收服中原諸侯的真心,從而公然地、全面地、有效地與晉國抗衡。
真替周文王周武王這樣的大周王朝先天子感到遺憾,現在的大周王朝真不是東西,王室都衰落成那個鳥樣了,在春秋江湖各諸侯面前半點威信都沒有,但內部爭斗起來卻一個比一個牛。
就這樣,今天,東王打西王。明天,西王攻東王。洛邑一個彈丸之地,兩個王就這樣死磕著,洛邑以及周邊各城邑的民眾紛紛逃離家園。
本來,擁護東王的晉國應該履行好中原諸侯聯盟盟主的主體職責,發兵立即打擊西王王子朝。但這個時期,無論是中原諸侯還是晉國內部都非常混亂。
所以,無論是晉國還是其他諸侯,大家根本沒有精力騰出手來干涉。或者說,有的諸侯根本就是盼望著王室大亂,盼望著天下大亂。
就這樣,自公元前519年起,春秋時期的大周王朝,迎來了二王并立的局面。